愛爾蘭導演LennyAbrahamson用【法蘭克】這部電影,訴說了藝術家的世界與真實世界的曖昧關係,亦闡述了藝術認同與觀眾掌聲的互動關係,LennyAbrahamson在電影中採用的敘事格局,以Jon為敘事視角,描述Jon加入了以整天帶著頭套的音樂奇才兼怪咖的Frank為首的樂團Soronprfbs 後發生的故事,而在整部電影的架構中,導演將Jon和Frank置於電影中做為兩個互相參照的角色,Jon和樂團的格格不入,正好便是造成電影中故事衝突的主要來源,最有趣的故事架構就是Jon和團員對於「舞台」認知與需求的不同。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電影一開場,觀眾就能看出隨時都想著寫歌的Jon渴望被世人認同,站上讓世人所喜愛的舞台,但是最終卻只能哼些不成調的歌曲,坐在電腦前一事無成,懷抱夢想的Jon偶然在海邊看到Soronprfbs樂團的鍵盤手兼金主,因為資金用完而鬧自殺,Jon自然而然的取代成為樂團的鍵盤手,這名鬧自殺的鍵盤手標誌著藝術創作者在夢想與現實(金錢)角力下的無奈,也替接下來的故事進行畫龍點睛的效果。
終於加入樂團的Jon本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