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一列永不停止的列車,他從未停下,頂多在某些時刻稍稍減慢他的速度,但整體而言,他不會為你停下,只會留下曾經奔馳而過的軌跡;奧斯陸少年有點煩就是這樣一部講述身為母親兼拍攝的導演-阿絲洛霍姆(Aslaug Holm)親身拍攝自己的兩個孩子在兒童過渡至少年的紀錄片。
阿絲洛霍姆(Aslaug Holm)為知名挪威紀錄片導演,在他拍攝大量名人後,再一次偶然重新觀看家族的錄像後,看見自己在家族捕鯨船上的驚鴻一瞥,他感受到影像的”此曾在”的特性,進而將鏡頭轉向自己的兩個兒子,開始了長達8年的拍攝過程。
導演藉由這樣的方式與自己的孩子對話,也企圖藉此傳承家族的影像紀錄,讓兒子們了解到自己的”根”在何處,其實整部紀錄片爆點不多,而且又是家庭影片,總會給人昏昏欲睡之感,不過我們的生活不就如此,平凡且清淡,偶有些小事件穿插其中:弟弟因為不喜歡上課而罷課或是打破玻璃事件、哥哥的染髮穿耳洞事件等等,不過我覺得有趣的是反而是導演穿插而入的一些帶著意念的影像:水草挺立於藍天之下、刻意讓兩兄弟一同在如同天空鏡的湖水中划船的絕美影像、河邊因狂風而狂舞不同的床單、兩個孩子躺在草地上或是排排站一起的幾個定格畫面...等,這些畫面的穿梭讓整部片不那麼沉悶也更看得出導演的某些面向與操作,此外,本片中小朋友的一些對於生命的提問,也十分有意思:「在我死後,我的夢想也會隨著我死去嗎?」...等,透過童稚的言語這類大問哉的問題反而更加立體與令人省思。
在觀看的時候,這紀錄片讓我想起的不是”年少時代”,而是攝影家Sally Mann的家庭相簿,和Aslaug Holm差不多的是Sally Mann有三個兒女,她也將鏡頭朝向他的兒女,拍攝一系列他們在維吉尼亞州避暑時的影像,也同樣是從兒童期一路拍攝到他們不想再被拍的開始有著自我強烈意識的少年期為止,唯一不同的是Aslaug Holm的鏡頭較為軟調且像在與孩子親密對話,但Sally Mann鏡頭下的影像有著冷冽的劇場感與參雜大量的探討對於生命消逝的議題性;另,本片一直與年少時代掛勾,我想是基於同為關注於這段人生曖昧時光所下的決定,不過當電影一開始,其實這片就有著和年少時代不同的命運,年少時代因有著劇本上的規劃,在敘事的手法與推進上,有著比較大的發揮空間,且大多場景都是精心安排下,反而不像本片那般有些令人昏睡的特質(苦笑)。
大抵來說,我個人還是頗為喜歡這部紀錄片,我喜歡本片的帶著青色的北歐風土,還有導演與孩子們一些互動鏡頭,以及幾個可謂是定格的合照影像,至於議題探討上,我想如同導演一直在質問自己為什麼要繼續拍下去與不斷改變回應的答案與方式,這部分給觀者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間與開放性回應,這樣的處置好或不好,其實很見仁見智,不過對我最起碼有效就是(笑)。
總括來說,奧斯陸少年有點煩會勾起某些過往的自身連結記憶與不斷被導演提問起的生命大問哉,除大量因手持鏡頭造成的晃動與過於平淡的生活片段(是說我們也不能要求導演生活一定要大風大浪吧XD)讓觀者有些昏昏欲睡與頭昏腦脹外,整片仍就頗為可觀就是。
故事劇情:4
氣氛營造:6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