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社會,充滿著許多組合以及微妙的關係。就個人而言,李安是一位影像語言十分精準的電影導演,其擅長描述人際關係題材,在人物內心的琢磨以及整體劇情節奏的掌握上讓人感到舒適。而這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完全符合個人期待,是一部讓我陶醉其中的作品。然而,這部以伊拉克戰爭為背景的故事,描述軍人內心世界的電影本質,似乎在宣傳上較無從施力。反而在宣傳上對外或是眾多媒體的焦點,則放在本片的拍攝技術以及高規格放映一事,個人認為李安追求技術巔峰值得學習效法,但其實點到為止即可,無須多做文章。更何況,一來個人在南部與未來3D無緣,僅能選擇一般3D欣賞本片;二來本人也對高規格電影不以為意,甚至將3D電影視為一種觀影干擾,更希望能夠欣賞本片的一般規格即可。無奈的是,本片在台灣上映的非未來3D版本,統一為3D規格,無奈之下也只能接受了。
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故事而言,透過一名在伊拉克戰場立下大功的士兵—比利·林恩的視角出發,回國後除接受國家表揚外,甚至受邀參加美式足球賽在感恩節的中場表演時,與偶像團體同台亮相。簡單的故事主軸,收斂於主角比利身上,卻同時帶出了許多關於軍人的議題。而就劇本編排上,由主角所衍伸出其家人的旁支故事、主角群在戰場上的過往經歷、美國大眾對戰爭的看法、媒體(片商)對比利的遭遇等,包含多面向的探討,著實複雜且掌控難度較高,考驗著電影製作團隊的處理能力。
而這部改編同名小說的電影故事,將焦點集中在主角比利·林恩身上:透過他在準備中場表演的過程中回顧了戰場以及在家鄉的家人。整體故事融合了家庭、同袍以及社會輿論等元素,都是不同的人際交互作用,絕對是李安所擅長的導演題材。除此之外,故事除了描述主角對於軍旅生涯的內心掙扎,同時也帶入了對於信仰的闡述,以及美國大眾對於伊拉克戰爭的看法。而這些回國接受表揚的軍人,是否能夠符合社會期待?能否心智健全地面對媒體輿論的壓力?甚至是如何在內心傷痛之際仍故作堅強的矛盾。種種微妙的化學反應,透過李安細膩的影像語言顯得感染力十足。個人認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觀影重點應擺在品嘗李安的說故事手法,反思人們對於戰爭的觀點,以及當中針對戰爭行為的批判。
戰爭的意義
若說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激烈反應,我想《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故事便是透過戰爭題材省思戰爭的意義。軍人為何而戰?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軍人的期待為何?
在電影故事中,我們看到比利·林恩被隨軍攝影捕捉到拯救班長的畫面而成名,因而被認定是戰場英雄。隨伺而來的,除了接受國家表揚外,輿論媒體也利用這難得的機會大做文章。軍方當然也希望透過這樣的英勇事蹟大肆宣傳,作為民眾支持戰事的大好時機。有趣的是,當中穿插了極力將主角一行人故事拍成好萊塢電影的旁支故事,透過克里斯塔克所飾演的電影商人拉攏關係,以及史提夫馬丁所飾演的美式足球隊老闆,顯示人們都希望透過戰爭發一筆橫財,但大家都對戰爭的意義下了不同註解。
個人認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劇本雖涉及軍事題材,但並非如以往戰爭電影般追求驚心動魄的動作場面,反而透過寫實的口吻,將戰場上最血淋淋的現實面呈現出來。沒有過於浮誇的剪輯手法或是慷慨激昂的配樂,李安在場面的調度以及運鏡上足以看出其精準的影像營造,在最緊張的戰鬥場面也不多加以配樂,反而真實呈現了緊繃的危險時刻。我們可以觀察,在電影開頭的旁觀者視角,採用的新聞拍攝畫面,對照到主角比利的視角,採用大量的跟拍以及臉部特寫,同時搭配對比情節以及淡入淡出的剪輯(車內往外觀察的景象切換),觀眾能夠體會主角的心境轉折與其親身經歷的臨場氣氛。
而令個人印象深刻的,我想莫過於在戰場上那生死一瞬間的橋段。簡單的施工中下水道管內,三人的衝突透過推移鏡頭捕捉雙方戰士利落的肉搏動作,沒有過多特效、慢動作或是悲壯的音樂,反而利用狹小的空間以及在下水道管內的迴音環境,便能足以製造出緊繃的情緒。讓我腦海中彷彿出現了當年《色,戒》中,那場在大宅內學生們刺殺漢奸的橋段—真實而殘酷,令人不寒而慄。而本片片段最終畫面停留在馮迪索失神的臉部特寫上,帶著驚恐又無助的表情讓人感受到生命的逝去,相較於過去一般好萊塢娛樂片所追求的悲壯氣氛,《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畫面的呈現上反而更加震撼且揪心。
而不管您怎麼看待戰爭,戰場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是生死搏鬥的時刻,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我們可以看到戰士視角以及民眾在座位上舒適的欣賞足球賽事,兩者對比之下顯得格外諷刺。也許,正因為李安身為一位伊拉克戰爭的局外人,同時具東方文化觀點的超然視角,看待這場似追求商業利益或是全球政治佈局的戰爭,其具有爭議性的電影觀點、政治不正確,正是個人認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無法在西方媒體圈內獲得青睞的主因。
有趣的是,電影中提及了主角比利的從軍原由,推波助瀾之下帶出了林恩一家人的個性以及每個人對於國家出兵伊拉克的看法。在衝突引爆之際,母親拍桌喝止話題的過程,對照到劇中美國民眾普遍稱伊拉克為「那裡」,美國本土為「這裡」,呈現出一種「能不說就不說」詭異社會氣氛。就個人而言,在本片中挑起的敏感議題,透過種種細膩的角色安排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便足以放大整體電影所傳達的核心價值。或許李安這次觸及了美國人一向不敢提及的敏感話題,打著自由的旗幟、解放中東人民的響亮口號,媒體圈卻不敢接住這顆李安投出的正面直球,反而像縮頭烏龜似的冷處理態度,讓人看來實在可笑。
信仰的意義
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啟用英國新秀演員—喬歐文擔綱男主角比利一職,個人認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挑戰。也正因為喬歐文的羞澀,卻又帶有爆發力的演技,不論是聆聽國歌演唱時流下眼淚詮釋人人夢想的美國夢,或是面對生死之際的戰場衝突不知所措,整體表現個人認為可圈可點。再加上其故事主線搭配了蓋瑞特賀德倫以及馮迪索兩位演員,達成精彩的互補作用:就蓋瑞特賀德倫所飾演的戴姆上士的角度出發,比利雖然被視為隊上惹出不少麻煩的問題人物,卻是支撐起整個B班的靈魂,戴姆上士則扮演著典型老兵形象引導比利探尋從軍的目的;而就馮迪索所飾演的蘑菇而言,比利則將之視為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在其軍旅生涯中蘑菇則扮演著帶領比利探尋人生的目的。
而在電影中以蘑菇對著比利所描述到的印度神話裡奎師那(又名「黑天」,在印度教裡是至高無上的神祇))以及悍馬車上的象頭神(象徵智慧),為明顯的宗教寓意,闡述因果關係、業報等順天涵義。面對戰場上的生死,蘑菇蘊藏著樂觀又帶著溫柔的關懷。而當中蘑菇與比利兩人在樹下的對談裡,蘑菇對比利提到「試著找出超然於國家與家人的目標」,彷彿讓我腦海中浮現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主角Pi在年少時胡亂信奉宗教而被父親開導的畫面。似乎都告訴我們,不論信奉什麼樣的宗教,最終都是希望能夠讓自我身心獲得慰藉以及最終的歸屬感。關於信仰,在李安的電影作品中多次被提及,卻也巧妙地不被正面解釋,反而透過主角生命中的衝擊事件,間接拋回給觀眾反思信仰的意義。
就個人而言,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所探尋的信仰議題,則是透過戰場上的生與死闡述。而蘑菇在樹下提到:「人所有心裡想的、期待得到的,都被稱之為慾望」;「若那顆取我性命的子彈非要我命不可,那一槍便是命中注定的。」與最後將比利拉回戰場的那句話:「那一槍已經開了。」互相呼應、對比,似乎正告訴我們人們無法完全掌握生命中為了慾望而獲得的東西,反而更應該珍惜當下的人事物。正如同比利珍惜同袍們的感情,從一開始為了姊姊從軍,到最後昇華成另一個對自我生命負責的態度。我們可以體會,比利在這樣的反覆思考過程中,脫胎換骨成長為另一個心智成熟的軍人。
另一個有趣的信仰隱喻,我想可以對照到由史提夫馬丁所飾演的球隊老闆上。若說蘑菇是一位對慾望看開而無所求的菩薩,那這位唯利是圖的球隊老闆,則是這個嚴肅議題下的反面人物,同時也反映了當今美國的社會頂層族群,為追求慾望的眾生。而我們也可以看見比利在面對慾望的難題中,做出放下的抉擇,選擇「無」勝於「有」,也再次呼應了蘑菇對比利那一番對於慾望以及堅守信念的教誨。
對軍人的關懷
電影中另一個令個人印象深刻的支線故事,便是主角比利與姊姊凱瑟琳的描述。凱瑟琳千方百計說服比利以就醫為由或是已被表揚授勳等名義退伍返鄉,甚至動用心理醫生,是比利另一個在心裡天人交戰的情節。而當中心理醫生在電話中提到:許多隱性的戰後創傷症,是無法被有效診斷察覺。有趣的是,B班中有位被稱為多愁善感的二等兵賽克斯,在準備收假前歇斯底里發作,甚至是被舞台的噴煙效果所驚嚇(在葬禮時也被儀隊槍聲驚嚇),似乎暗喻著許多類似賽克斯的士兵,正潛藏在美軍之中。
或許,在美國這個崇尚資本主義的自由國度中,軍人被視為一個保護國民資產的工具。美國在其他國家發動戰爭,那些每天在傷亡數量表上跳動的數字,對美國國民而言只是一群盡到職業本分的人們而已。但軍人在戰場上面對生死一瞬間的衝擊,一定仍會感到害怕恐懼,甚至逃避,卻有時需要故作堅定的繼續維持那看似堅強的外表。但有誰真正在乎,或替這些內心受到創傷的軍人想想呢?
值得一提的是,史提夫馬丁在預告片中提到的台詞:「比利,你的故事現在不只是你的故事了,而是全美國的故事。」讓個人原以為又是一個美國宣傳英雄主義的噱頭。然而,在觀賞電影後,這句話在電影中由史提夫馬丁這位追求商業利益的商人來說聽起來格外諷刺。比利在當天所發生的事情始終只有比利這位當事人最清楚,後續他人如何轉述、媒體如何報導、電影要如何改編,都將是與事實背道而馳的傳奇罷了。這也或許是本片拋出另一個反思議題,讓人思考目前在媒體充斥在我們生活環境之下,不斷地歌頌軍人的英雄行為,片商不斷拍攝軍武娛樂電影,到底對這些出生入死的軍人而言,是否有真正致敬、尊重呢?
整體而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透過主角比利在中場表演的過程中,探討在戰場上的軍人,以及人們對於軍人的態度、社會輿論,甚至是宗教信仰等嚴肅議題,可說是非常具有人道關懷的一部電影作品。我們可以姑且不論《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否為李安的導演生涯中最突出的作品,我確信這部電影絕對是一部典型的李安風格作品。當中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描述,透過不同身分、地位、關係的角色組合,排列組合的過程中,我們能夠觀察出不同人與人間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火花、衝突或是和諧,都是值得你我深思的地方。
而在電影上映前,不論是媒體或是影評風向球將這部電影焦點不斷聚焦在電影技術或是高規格的話題上,似乎讓《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故事本質失焦,若電影回歸到故事劇本的闡述,導演如何透過其獨特的敘事手法說一段流暢又富有內涵的故事,如何透過鏡頭影像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氣氛,或是導演的影像語言如何精準地傳達劇本當中的核心價值。我想《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絕對是成功,而且極具感染力的作品。
【視覺動物的電影觀點】個人評分:
故事劇情:
沒有失望,也再次證明了李安的深厚導演功力,劇情流暢,節奏掌握得宜。各個角色在精準的選角之下適得其所,戲份的拿捏上也有非常傑出的表現。當中以主角比利以及同袍們準備中場表演的過程,帶出包括B班痛失長官的過往、比利的家人、美國民眾在美式足球賽中的行為、社會輿論對軍人的期待以及美國社會階層的落差,其故事所蘊含的層面非常多元,也值得你我深思當中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那種夾雜著和諧、矛盾、衝突又溫暖的複雜面向。
(9.0 / 10)
影像美學:
李安的影像語言一向精準,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也表現非凡。本片中雖充滿大量的對話劇情,卻以多變化的運鏡,嚴肅中又不失幽默的剪輯方式,讓整部電影的觀影體驗十分舒適。而本人因觀賞一般3D版本,無法體驗所謂的未來3D(4K,120格)規格,但整體而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影像美學是讓人感動又深刻的。
(7.5 / 10)
電影配樂:
沒有過多驚心動魄或是熱情激昂的交響配樂,反而充滿大量的美國南方風格的吉他樂曲,濃濃的鄉村味讓整部電影的步調顯得緩慢卻不失穩重。而李安的導戲風格以及敘事手法一向令人感覺沉穩而內斂,讓這樣的吉他配樂顯得有趣又特別。
(7.0 / 10)
視覺特效:
與過往好萊塢軍武電影相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視覺特效多半發生在中場表演以及回憶片段中的戰鬥場面。而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50機槍打爛敵人地血霧,著實呈現了戰爭的殘酷與現實。這也說明了,視覺特效的重點不在於多寡,而是在於精準。只要精準就能讓人有所感觸。
(7.5 / 10)
觀眾取向:(不計分)
喜愛李安的觀眾、喜愛馮迪索的觀眾、喜愛蓋瑞特賀德倫的觀眾、喜愛史提夫馬丁的觀眾、喜愛克里斯塔克的觀眾
個人總評:7.6 / 10
電影預告片:
文章內容使用圖片及影像,為電影發行商版權所有,非商業用途
內容版權所有,轉載前請先告知作者
【視覺動物的電影觀點】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nimalofvision/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