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篇文章

影評 當玩樂團的說自己要加入27club,請推薦他們去當保全

2017-03-07 14:57:34


首先呢要幫男主角說句話。家明一點也不渣。因為很明顯的,七月與安生是同一個人嘛!金馬最佳女主角獎頒給的也是一個人而已,所以這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這部電影,故事是感人,演技是精彩,我實在是被周冬雨那靈巧有力的表演抓住了。不過,騙文青看下去的陷阱真是太過分了。從一個玩樂團的說他只想活到27歲,還唱什麼崔健的〈花房姑娘〉就知道這片多想取悅(X)文青。既然都已經是針對文青,那麼「曖昧不明的女同性愛」這個誘餌就可以放膽地撒下去了,還可以多釣到拉子們呢。但反正我是被傷透了心。先是安生對家明說:「我們三個之中,不是你先逃開的嗎?」,又十三歲時兩個女孩在那邊神秘兮兮地討論「發育」、共浴要求看胸部什麼的,看得我是臉紅心跳,想著:啊啊這會是個女同志版的《盛夏光年》或是《女朋友,男朋友》之類,期待看到女女曖昧劇情跟三人行。在安生對著七月說:「以後我的家就是你的家」時,以及在安生說「躺進我厚實的臂彎裡吧」之後七月講起暗戀對象時,安生那失落的神情,都萌壞我了。我就癡癡地相信安生對七月有著深深壓抑的愛。七月在安生家裡坐上尿壺的那一刻我也對那象徵的性意涵深信不疑。我就這樣期待啊期待啊,竟然直到七月在廁所扒襯衫露內衣宣主權那一刻還不死心地想(一ˋ)著(一ㄣˊ):終於要激情擁吻了嗎終於要激情擁吻了嗎!天真得簡直就像當暗戀的對象對我持續冷淡,我還要不斷地催眠自己他只是害羞。然而我脆弱的心靈終究要受創。那一幕儘管他們一聲聲喊著最愛對方、比任何一個男人還愛對方,然而不知道為何卻是整片同性情愫之最低潮處。我心如死灰,不甘願地終於承認這只是一部異性戀閨蜜搶男人的故事(X)。不過正向一點,他們兩個既然就是同一人的概念,人對分裂的自己的矛盾愛恨自然就是止於這樣的程度。

以上都是胡說八道。不過我是真沒想出要怎麼正經來寫這部片的心得。片尾的岩井俊二倒是提醒我了。《情書》裡面三個關聯的一男兩女之間,兩個人同名,兩個人同臉,都是外在符號的「同一」;而七月與安生,他們卻是交換了人生,彼此的人生合而為一,是骨子裡的「同一」。前者的相同是表面的,於是真相帶來心的空洞;後者卻留下了救贖:七月的死去可說是安生成長後喪失的一半靈魂(也死在安生原本想死的年紀,等於是一個確實只活到27歲的安生,跟27歲沒死繼續好好活下去的安生兩條路線),這一半靈魂卻有留下它存在的軌跡與證明:他的女兒,以及安生以小說的形式所記下的他們共同的青春。(不過,都這樣了,然後你跟我說那雪地抬頭不是致敬《情書》……我……我也只能信了。)

當然,我不是執著於一定要自這部片找到什麼實實在在的女同志戀愛激情,一定要非黑即白或灰:你要嘛異性戀要嘛同性戀要嘛雙性戀,都這樣曖昧了你就讓我看到情慾愛啊!不是的(我都說那段是胡說八道了嘛)。雖然這電影似乎很刻意地一面撒著女同餌食,一面致力於阻斷所有這方面的確切發展,以致最後連曖昧遐想都不留了;但這其實真沒什麼關係。我想紀大偉老師也會同意。他在《同志文學史》裡強調了同志文學「領域」,還有讀者「感受到同性戀」的重要性。若是用在說明這部片的話,我會說,就是有著許多同性戀的情慾表現方式和符號,已存於電影/文學,及非電影/非文學世界中,讓此電影能夠以這些方式跟符號讓「我(讀者)」感受到一方面極為同性戀,一方面極為不同性戀的效果。而只要這文本讓人能夠詮釋出、感受出同性戀﹙「宛如女/男同志」﹚,那它就算對電影中的同性戀形象多建了(幾款)模式。我想,性慾/性傾向不只可能是一道流動的光譜,它也可以是點狀的啊:對同一個人某些部分(器官、舉止、思想等)有情慾,某些部分沒有;某些時刻(情境、年紀、生理時鐘作息等)有情慾,某些時刻沒有;某幾個面向是愛,某幾個面向不是。那到底是愛不愛,慾不慾?千百種織法誰能說得清呢?只能說,在這部電影裡,七月與安生的確是彼此柏拉圖式的「另一半」。這對某些人來講,已經夠性解放啦。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7

情書 同性 七月與安生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