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篇文章

影評 亞歷山卓聊電影:《熾戀》─ 他們終於「看起來」愉快了。

2017-07-28 01:44:07


 

《熾戀》─ 他們終於「看起來」愉快了。
(具重要劇情描述)
.
另一部觀影過程相當奇特的電影,《熾戀》的頭尾各三十分鐘吸引人,但中間一小時卻驚為天人的空洞,然而,結束的時刻是打動到我了,但無論如何,這反差都不會比去年《魔愛食人灣》給我的反差大。
.
電影採用倒敘法,開頭我們看見了瑪莉詠柯蒂亞飾演的嘉布莉爾,無論頭髮或服裝都有些華麗,與克布倫德穆爾飾演的先生,帶著兒子進城去參加全國鋼琴比賽,而入住的飯店的設計,或是隔天叫車請司機,都暗示著觀眾這對夫妻必有些經濟基礎。
.
在前往比賽的半路上,劇情一轉,往前推到嘉布莉爾學生時期住在農村時的故事,第一個鏡頭就落在嘉布莉爾的陰部上,彷彿在向觀眾宣告荷爾蒙在這段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整段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故事由她瘋狂的戀上一位老師開始。中間一個轉場鏡頭,嘉布莉爾走在馬路上,旁邊種植作物的土地裡,全是家裡的外國員工,正收割著成熟的作物,成熟的作物象徵著成熟的女人,男人們收割的動作,更與後段員工們包車找女人做回應,此刻暗示著嘉布莉爾的身體已經成熟了。而悶熱的天氣,就是嘉布莉爾此時身體慾火難耐的心境。
.
在馬路上的嘉布莉爾,在土中的工人們,實際距離不遠,但中間那條分隔線彷彿是永遠存在,在後面嘉布莉爾在二樓裸身,工人們從一樓向上仰看時,也讓我感覺到雇主和員工的界線,雖近,但界線宛如鋼鐵般堅硬。片中身為嘉布莉爾家中員工的荷西(也就是之後她的先生),正是因戰爭因素,而流亡到法國,加上這樣的元素,更可以看出導演妮可賈西亞對戰時國籍背景不同的人們,在身份地位上的刻劃。
.
嘉布莉爾的家中,母親掌握權力,她是控制方,要求嘉布莉爾嫁給荷西,便同意給荷西錢做生意,好完成這段婚事。在嘉布莉爾的眼中,母親是想要趕快趕她出家門,而在荷西眼裡,則是顧慮到現實層面裡自己未來的生活(由此思考或許在那戰爭背景,流亡的外國人在法國,要翻身是有一定程度的困難)。但無論如何,兩人都是被迫、不情願的,就像他們互相承認不可能愛上彼此一樣。而從前面看到雇主一家和工人們在銀幕內的分隔線堅固外,母親與荷西談條件時的那場戲,也有些端倪,母親撐著洋傘,擁有貴婦氣質的走進工人宿舍,正與工人們聊天打牌的吵鬧產生對比,隨後母親命令一下,全部的人一字不吭離開宿舍迴避,都可以看到他們之間的界線,以及母親無論常態還是在這段婚姻的權利。然而,她如此具用力的想要將嘉布莉爾嫁給這個什麼都沒有的工人,也似乎暗示著母親對這婚姻的目的,但她究竟是否真是像嘉布莉爾所想像的那樣操作,妮可賈西亞則是給了個開放答案。
.
開頭裡充滿著嘉布莉爾荷爾蒙爆發的情緒化,而三人在這段婚姻促成的過程中,各自在此階段的考量、勢力都完善的做出刻劃,是個具有張力的第一幕。但當嘉布莉爾進入醫院後,劇本讓嘉布莉爾在同一個心理階段停留的太久,就像她不斷的在醫院閒晃,還有那將軍一直無法下床一樣。醫院就佔了全片三分之一,但這段感情成長的描繪失敗,以及故事線的單調,實在是空洞至極。片中將軍的病情每況愈下,這樣的層次變化,其實給了編劇不少空間可以在嘉布莉爾身上也做更細膩的描寫,當然,來探病的荷西更是最好的反照,但我們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瑪莉詠柯蒂亞的表情到位而已。
.
出院後嘉布莉爾在家中等待將軍回信的痛苦,更是處理的不好,為了要與前段嘉布莉爾寫情詩給老師的橋段做呼應,整段重心都放在寫詩上面,而忘卻了嘉布莉爾與同個屋簷下的荷西,才是最衝突的部分,以及故事的重心,導致這段觀眾難以進入嘉布莉爾的心情,嘉布莉爾越來越情緒化,瑪莉詠柯蒂亞演的越來越激動,但觀眾卻是離的越來越遠,失敗的處理,反而讓瑪莉詠柯蒂亞的表演在銀幕上看起來突兀。
.
最後將軍始終沒回信,夫妻倆生了孩子,生意穩定,外型上也做出了改變,我們看見了他們擁有些經濟基礎,角色變了,銀幕上的所有東西都變了,他們終於「看起來」快樂了。就像是妹妹講的,兩姊妹都和先生處的不快樂,但銀幕裡的嘉布莉爾跟兒子玩耍,全家人聽兒子彈琴,這就是為何這部電影又把我帶回去享受,因為妮可賈西亞說服了我,他們「看起來」是愉快的。回到與開頭一樣的造型、一樣的時空、一樣的場景,但嘉布莉爾背後所藏的,卻瞬間變的龐大且沉重,這就像與觀眾的秘密一般,表面滿足而內心有所隱瞞。

整部電影都在嘉布莉爾的角度去看事情,結尾則大轉彎,以長期受到觀眾忽略的荷西做結尾,本是個好做法,但突如其來的前段劇情補充,並沒有個合理的解釋,對於荷西在醫院的行為,沒有在前面做出有力的鋪陳,因此使得結尾像是只為了討溫情,而少了個有力的基底。《熾戀》缺乏的是整個中段感情上的層次,以及情節的豐富,但它有個是前後角色心理的層遞,以及描繪戰爭時代下,世代裡影響到的人們,不管是將軍最直接的傷害,或是荷西最後淪落的流亡,嘉布莉爾的出發點並非與戰爭有直接關係,但她是那個承受兩個男人後果的角色,最後的影響則促成了代表整個大時代的悲劇,「人人都是被迫的」,也正是最後一個鏡頭所想講的。
.
6.0/10


電影爽度:6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6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6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