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最近被索爾3洗版XD,但還是要推推這部後勁十足,看著看著眼淚就流下來了的電影。
主角是一對同志伴侶,安德烈與馬汀,共同撫養著安德烈孩子直至成年離家就讀大學。如同多數伴侶會遇到的空巢期,馬汀開始思索、檢視著和安德烈生活中曾經遇到那些點點滴滴,而曾經的芥蒂卻在心中滋長蔓延,直到將兩人的關係吞噬、摧毀... 而兩人又該如何面對、處理感情的崩解呢?
這不全然是一部同志電影,而是一段發生在「關係」之中的故事,可能發生在男女、男男、女女…各種性別、性向、性傾向中,因為不論我們的心靈放在什麼樣的身體中,我們都是有著各種不同外在與情感需求的「人」;我們期盼與他人建立連結,但又希望在關係之中保有自我。
起初我不禁想著,既然是一段「關係」之中會面臨的考驗,為什麼特地以同志為設定? 以電影行銷的角度而言,這樣的設定或許會模糊了焦點,但隨著劇情的推展,才發覺這樣的設定是再好不過了!藉由同性伴侶的設定,能夠撇除觀影者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不易解讀成:「男性就是不善表達情感、女性就是有比較多情感需求」...等,進而更加突顯、聚焦這是一個關於「關係」開始與消逝的過程。
故事的陳述是由孩子離家,兩人起爭端開始,接著回溯到兩人初相遇之始,再順著時序直至故事結尾。
總共切分成四個時段:現在、13年前、9年前、5年後,而四次都出現波羅的海的場景,但四種不同的心境,四種不同的海景。雖然是第三人稱視角,但以手持攝影表現回憶以及關係即將崩解的不確定感;畫面處理得相當簡潔,沒有多餘擾人的東西。
13年前初相遇的熱戀,看起來愛得火熱,但在馬汀打開安德烈皮夾,看見史黛芬妮的照片時,或許就埋下了不安的種子。雖然可從對話中推知史黛芬妮或許是孩子的母親,但全劇始終沒有向觀眾解釋她究竟是誰,或許安德烈也未曾向馬汀解釋,而這樣的猜疑,也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考驗著彼此。當馬汀質疑安德烈為何背著自己開立帳戶時,不論最後的結果是如何,每一次的懷疑,其實都在兩人心中畫上一刀,讓彼此的關係更加傷痕累累。
或許彼此都可以別過頭,不去正視那樣的傷口,轉移注意力到孩子、事業上,但一旦停下腳步便發現,即便是再小的事情,你也不願意再欺騙自己、說服自己那些因為「關係」所帶來的不適都是虛幻。
離開,不是一時的感情用事、不是憎恨對方,而是一種選擇。
最令我不禁流淚的一段,是分手之後兩人又相約過往度假的濱海小屋,兩人睡前一邊看著相片一邊談天:
「你知道我去年也有來過這個小屋嗎?」
「什麼時候?自己一個人嗎?」
「嗯,聖誕節前一週,我一個人來。」
「好巧,我是聖誕節那一週來。」
兩人相視而笑,彷彿曾經的默契從來沒變過。
有人說,伴侶就是陪你走過人生一段路的人,有的很短,有的很長。但相伴的那段時間,都在彼此的生命裡留下了深淺不一的印記。因此我覺得原文(德文)的片名 Ein Weg (英文: Paths)取得很好:人生像是一條單行道,有人加入、有人離開,但不變的是你只能向前走。
究竟什麼建構起一段關係,甚或是愛情?
常常刻骨銘心的並不是天天過年,而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一起在超市買菜、一起看電視、一起相視而笑。
而往往耗損一段感情的,也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許是那些漫不經心、或許是那些事後想也想不起來的爭執。經年累月,成了一個跨不過的崁,分離的種子在心中生了根、發了芽,直到只能眼睜睜看著彼此的關係劣化、腐朽、死去。
但一段感情中,永垂不朽的或許未必是白頭偕老,而是曾經擁有的那些默契、那些美好,離別時刻一個擁抱,希望你一切都好。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5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