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一一》紀念台北,也紀念失去

2017-11-26 19:58:49


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夠在台灣的大銀幕上看見這部作品,所以一聽到重新上映的消息,就好期待能夠親自見識這部被譽為「21世紀百大偉大電影」到底偉大之處在哪裡。甚至在上映前也沒有查詢太多劇情,只知道它描述台北、描述人、描述家庭、描述成長,僅此而已,為了就是看看空杯的自己,在這將近三小時的觀影過後,能裝些什麼留下。

 

對於一個如我一般念舊、喜歡老東西的人,《一一》的每顆鏡頭一定會讓你非常興奮,它保留了千禧年前後,台北這座都市流動中的生活樣貌,包含街景、車輛、建築以及人們的用語和衣著。台北在17年前與我的關係雖然遙不可及,但現在它可算上我第二個最熟悉的城市,看見它的往日風情也有點類似翻閱自己舊相簿時那般頻頻稱奇。只是在那仍然用B.B. CALL的時代,許多故事和人們觀念卻讓我產生彷彿在看一部現代電影般的錯覺,城市裡中產階級的各種人生課題,家人之間情感隔閡與疏離,以及情愫中太多的荒謬與不合邏輯,甚至以「將氣球誇大為保險套」的謠言,寫出人際關係中霸凌與不經求證後的指控和虛勢,最後當小男孩洋洋把裝滿水的氣球砸到學校主任頭上,濺濕一地,表面上是報應,背後似乎隱喻著社會中太多的嘲諷與滑稽壓抑太久,終將宣洩。

 

關於另一條劇情主軸──婆婆突如其來的昏迷,為整部片穿針引線,從電影一開頭,在「一整年最好的日子」結婚的兒子,一直重複對這句話的死心塌地,殊不知事實可能正好相反,果然開始擔心自己新生兒的生辰八字,一味相信流年相信轉運,實質對自己的生命毫無掌控之力;而鏡頭帶到身為公司職員的媳婦,在一遍又一遍宛如複製般的工作下生活大半輩子,因為和婆婆聊天時才突然醒悟「自己每天講得都一樣,人生好像白活了」;而兒子NJ的職業更點出台灣科技業始終落入模仿、低毛利率的窠臼,儘管他的個性再怎樣善良,仍逃不過巨輪般的社會輾壓。這些成人世界的掙扎、迷茫與侵蝕,都讓他們在面對自己的時刻更是失語,卻也正反映出小男孩洋洋窺視著大人世界卸下遮掩的現實面,男孩好幾次有智慧的童語,例如「我們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這樣,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有看不到了嗎?」成為他總愛拍攝後腦勺照片的原因,電影最後也是他在婆婆葬禮上看似單純童心的悼詞畫下句點,他說:「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語畢,影廳頓時因這般童言而充滿笑聲,然而電影在此戛然而止,卻又讓觀影者立刻陷入沉思,留下長久縈繞的感慨。

 

這個「老了」是什麼意思,或許是某部分的他已經失去,他學會像大人那樣孤單,也要進入大人世界了。

 

我們總希望自己能再回到某個過去的時間點「重新活一遍」,心中被視為人生關鍵的轉捩點或極其懷念的泛黃回憶,要是能再活一遍真會不同嗎?楊德昌在這部作品裡打上了大大的問號。片中每個角色都失去了某些對他們生命中重要的東西,或理解或初戀或婚姻或金錢,得到的可能都是同樣一份世故。楊德昌冷冽地當一個旁觀者,卻毫不留情將身處都市的我和太多太多人拉入這些糾纏不清,我們反思自己的處境,與屈居在時代底下、華麗大城市背後難以告人的苦惱──人與人就像一與一,可以組合變成二,但無論再怎樣親密,他們之間仍然存在永遠的距離。

(2017/8/5)


電影爽度:6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

吳念真 楊德昌 經典 台北 台灣新電影 彭紹宇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