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費諸多資源和眾人心力完成的一部台灣電影,任何批評指教彷彿都是雞蛋裡挑骨頭。」
這是近期看完《美力台灣3D》及《幸福路上》最直觀的想法。兩部片都耗費長時間及大量金錢拍攝及製作,恰巧都在近期上映。然而,看著眾人因為流了眼淚而推薦叫好,反倒使我更加困惑。
簡而言之,讓人激賞的是「電影」?還是「電影之外的種種」?
《美力台灣3D》耗費多年,以3D技術拍攝這座島嶼即將消逝、美麗的人事物。除了自然風景,為了介紹失落的百工,大把抓入各個傳統產業。這些原本應該有人味的聚焦,卻變成蜻蜓點水的觸擊。相較於片外種種,電影本身相形失色。導演為此投注的心力及堅持,巡迴偏鄉的計畫,認為「完成這部片,是給下一代美夢的可能」,於我,真正「好看」的並不是《美力台灣3D》。
新年登場的《幸福路上》,在眾星拱月之下,激起熱烈的討論。以豐富的畫面和奇思異想,帶出台灣解嚴前後的歷史及主角小琪的生命歷程,提出對成長的疑問「你成為你理想中的大人了嗎?」。然而,小琪經歷的種種卻宛如流水帳,究竟小琪的「理想」是什麼?理想的大人,只是擁有一個工作的頭銜嗎?只是成家立業嗎?本片姑且拋出一個大問題,等待觀眾自由發揮。
想起高中跟同學討論後得出的結論,關於作文,有種狀況叫做「看我可憐分」,也就是墨水分。儘管文章普普通通,好像只要寫了很多,就可以達到一定的成績。
期許我們現在都可以用內容本身得到讚賞。
電影爽度:6
故事劇情:2
氣氛營造:4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5
故事劇情:2
氣氛營造:4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