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篇文章
「每個人都有一個缺,卻都想成為一個圓。」
缺角一族

影評 《BPM》,120下的生命重擊。

2018-02-15 12:21:38


部落格: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2529841

 

代表法國角逐201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BPM》,故事背景設定在90年代的法國巴黎,當時愛滋病暴風席捲全球,巴黎成為全世界愛滋病患最多的城市,一 群年輕人自發性組成「法國巴黎愛滋平權聯盟(Act Up)」,每周固定開例會討論任何關於有關愛滋的議題,當病逝者越來越多、卻未見政府推出相關政策應對,或者更積極向民眾宣導如何預防愛滋病、感染愛滋後該注意什麼,政府的消極處理,加上製藥廠的推託、壟斷、不公開透明的研究成果,使得Act Up終於壓抑不住怒火,決定將憤怒化作行動,抗議、遊行、示威、靜坐、砸假血球...越來越劇烈的行動,都是為了讓這冷漠社會聽見他們的吶喊。

由羅賓康皮洛執導的《BPM》於去年坎城影展首映後獲得熱烈回響,獲得場刊分數2.5的優異評價,在奪下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後,被視為金棕櫚獎的大熱門,可惜最後敗給《抓狂美術館》,僅獲得評審團大獎,連主席佩德羅阿莫多瓦都替《BPM》未能摘金感到遺憾,在獎季開跑後《BPM》幾乎從未缺席各獎項的最佳外語片,甚至獲獎數還高於其他代表,豈料金球獎與奧斯卡先後將它踢出名單,可說是跌破不少人眼鏡,幸好法國相當挺自己人,在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的凱薩獎中,《BPM》一口氣入圍包含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等13項大獎提名(兩位主演更雙雙獲得新演員提名),早一步公布得獎名單的盧米埃獎裡《BPM》更是六提六中,成績斐然。看完電影之後,認為《BPM》或許不到拿獎地步,可應該要有入圍才是,至少在金球獎中來說,《BPM》還比獲獎的《烈愛天堂》好看許多。

《BPM》拍的相當高明,或是說導演羅賓康皮洛不愧是編劇能手,很明白觀眾想看什麼,過往許多涉及同志、愛滋相關題材的電影多半都會誘導觀眾朝向「對主角們或有相同境遇的人產生同情」,也就是朝著劇本下手,讓劇情變得煽情好煽動觀眾情緒,以至於很多同類型電影看來真的很相似,差不多的故事架構、人物設定,可《BPM》則不是這樣。電影開頭便讓大家看見Act Up失控的鬧場、開會時的緊繃氛圍、成員間時而劍拔弩張時而戲謔歡笑的互動,短短幾分鐘就足以扭轉過去大家的既定印象,整部戲的前半段發展也使觀眾明白《BPM》不那麼一般,它甚至可以說是會令人厭惡的,厭惡Act Up的每次行動、說話帶刺的言論總有著「對政府、對藥廠的刻板印象」,於是即便政府、藥廠釋出善意或者是提出想法,Act Up依舊是聽不入耳,僅會一昧的認為他們「漠不關心、不管病患的死活」。

可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看著Act Up陸續有人離世、病情變重,再次看他們開會、付諸行動,就開始能夠了解到他們是抱持著何種想法去投入這一次次「可能是最後的例會與行動」,厭惡感當然不會因為這樣減少,畢竟他們有些時候還是不是那樣恰當,只是隨之而起的是心疼還有不捨,尤其在看懂他們替例會設下的各種限制,如限制每人發言時間只有15分鐘,對很有想法的人來說15分鐘根本太短,可是對他們來說15分鐘對每個人都是重要的,他們能有多少個15分鐘能夠浪費?你多講了15分鐘就是在耗磨另外一個人的15分鐘,也許他在第14分鐘就撐不下去了,所以他們必須限制、每個人都在和死亡競賽,實在沒有辦法這樣浪費。因此當他們有次找來梅爾敦藥廠的人來解釋現況,聽完了15分鐘後還是聽不到有用資訊便把人趕走,藥廠代表莫名其妙,因為他們不懂15分鐘有多麼重要。

「愛滋害死我,冷漠無視我!」

《BPM》主要可切分為兩段,前半段大抵在談愛滋病以及病患在巴黎的情況與境遇,之所以促成Act Up成立是因為民眾對愛滋病的陌生,還有他們(民眾、政府等)對相關議題的狹隘視野,民眾(異性戀者)認為愛滋只有同志族群才會感染,對他們這種「正常人」來說是一輩子遇不到的;政府等單位將會染上愛滋病的人,都限縮在同志、妓女、吸毒者等身上,連相關政令、書籍等都建立在這樣不正確的知識之上,當時的環境風氣迫使愛滋病患者不得不自己挺身而出保護自己、捍衛權益、去主動爭取資源,所以前半段是較於浮動的、劇烈的,劇情也都偏向於向不是很了解的人在「介紹愛滋」、「Act Up在抗爭什麼」,因此多數時間出現相對較艱澀,例如相關專業用詞、藥品、病發症狀等等。

後半段則風格開始轉變,從原本的激昂變得冷靜,主要談論的也從Act Up的抗爭移轉到愛滋病患面對病情的心境變化,病患西恩與Act Up新成員納多的愛情很美、很痛,納多非感染者,可在與西恩做愛時卻沒戴套,事實上納多也曾經無套和別人做愛,但他就像幸運兒一樣每次篩檢都幸運地得到陰性結果,西恩則相反,無套一次就中標,當然這並不是要抨擊誰,而是就像他們說的,「害別人感染要負百分百責任,害自己感染也是。」,有時候一個性慾上來,難免會有衝動時候,可要如何對這樣的行為負責任,對雙方來說都是課題。在導演處理西恩和納多這對伴侶時,我最喜歡的便是一場納多替住進醫院躺在病床上的西恩打手槍、還有最後他親自動手結束西恩的痛苦的戲,兩場都能感受到他對西恩滿滿的愛,這一場場直到Act Up成員一一來看西恩最後一面、帶著西恩的骨灰大鬧政府單位的餐敘,太鬧、太酸、太容易讓人心揪在一起,這是導演的敘事功力,真實而不煽情,卻依舊能打進觀眾心裡。

我很喜歡《BPM》的轉場,起初不知道這是什麼,看久了才曉得導演將T4細胞感染的過程拍攝出來,放在每一個段落的中間,這樣的方式很少見,效果卻出奇的好,很難不被這炫目迷人的轉場吸引住,此外就是電影的剪接以及配樂運用都很出色,可說是除了劇本外讓電影更好看的最大功臣。電影結尾是Act Up成員在跳舞,像是在替西恩告別、慶祝,又或者是他們盡情的享受著人生,《BPM》原片名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意即一分鐘120次的心跳,這樣的數字遠高於正常人在正常時候的心跳,一分鐘120次幾乎都是在劇烈運動過後,會用這樣的意思替片名取名,我想是在形容這些病患們,他們每分每秒都在燃燒生命,對每件事都全力以赴、愛一個人也是,就像他們最後盡情的舞動那樣,越是心跳快速越能感受到自己還活著,還有感受到彼此間的溫度,而非冰冷的儀器與藥物。

若談到可惜之處,大概就是前半段有不少艱澀不易了解的名詞,對於很多沒有相關學術背景或知識的觀眾而言,前半段的快節奏雖然容易撩動情緒,可是卻很難看懂他們的對話,或者正確一點應該是說,觀眾可以從氣氛、表情、口氣等很多地方看懂劇情,卻無法在一時半刻裡快速吸收新知,本來是應該好好認識愛滋病以及這些組織的,可惜就只能遺憾跳過,不過幸好的是這些艱澀名詞並沒有出現太多,即使不懂也沒關係,你我依舊可以順著劇情看下去。

難怪阿莫多瓦會如此喜愛《BPM》,它確實值得大獎肯定,整部電影幾乎顧及到了各個面向,理性與感性兼具,不矯情造作、相當真實,可以說是截至目前為止,今年最佳電影前幾名,至少我自己很喜歡,金球獎與奧斯卡未能將其納入圍名單滿遺憾的,《BPM》是近年除了《少女離家日記》外法國推派競逐外語片的最佳電影,期待導演羅賓康皮洛能夠推出更優質的作品。

最後附上《BPM》預告片。

BPM(Beats per Minute)(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上映日期:2018-02-14
類  型:劇情
國  家:法國
片  長:2小時20分
導  演:羅賓康皮洛(Robin Campillo)
演  員:《天上再見》比斯卡亞(Nahuel Pérez Biscayart)、阿爾諾法盧瓦(Arnaud Valois)、《沒有名字的女孩》阿黛兒艾奈爾(Adele Haenel)
發行公司:傳影互動 ifilm
官方網站:https://www.fb.com/ifilm.tw

 

2018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法國代表|2017 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酷兒金棕櫚獎、影評人費比西獎|紐約、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BPM》。

02/14(三)全台上映。

---------以下有雷慎入---------

劇情簡介:

獻給走過那個時代,所有堅毅的靈魂們

故事發生在1990年代初巴黎,愛滋病席捲世界,而醫療成果卻被製藥公司所壟斷,許多年輕人不滿這不公不義的現狀,組成社運團體 Act Up,走上街頭來對抗這個冷漠的社會。一名新加入的成員奈森,邂逅了激進有理想的尚恩,兩人的關係隨著社運的進行而加溫,然而HIV陽性的尚恩,身體卻也因這場不斷加劇的運動而逐漸惡化。面對這場無止盡的抗爭,除了加倍努力地奮鬥下去,他們別無選擇。

代表法國角逐201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BPM》,故事背景設定在90年代的法國巴黎,當時愛滋病暴風席捲全球,巴黎成為全世界愛滋病患最多的城市,一 群年輕人自發性組成「法國巴黎愛滋平權聯盟(Act Up)」,每周固定開例會討論任何關於有關愛滋的議題,當病逝者越來越多、卻未見政府推出相關政策應對,或者更積極向民眾宣導如何預防愛滋病、感染愛滋後該注意什麼,政府的消極處理,加上製藥廠的推託、壟斷、不公開透明的研究成果,使得Act Up終於壓抑不住怒火,決定將憤怒化作行動,抗議、遊行、示威、靜坐、砸假血球...越來越劇烈的行動,都是為了讓這冷漠社會聽見他們的吶喊。

由羅賓康皮洛執導的《BPM》於去年坎城影展首映後獲得熱烈回響,獲得場刊分數2.5的優異評價,在奪下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後,被視為金棕櫚獎的大熱門,可惜最後敗給《抓狂美術館》,僅獲得評審團大獎,連主席佩德羅阿莫多瓦都替《BPM》未能摘金感到遺憾,在獎季開跑後《BPM》幾乎從未缺席各獎項的最佳外語片,甚至獲獎數還高於其他代表,豈料金球獎與奧斯卡先後將它踢出名單,可說是跌破不少人眼鏡,幸好法國相當挺自己人,在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的凱薩獎中,《BPM》一口氣入圍包含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等13項大獎提名(兩位主演更雙雙獲得新演員提名),早一步公布得獎名單的盧米埃獎裡《BPM》更是六提六中,成績斐然。看完電影之後,認為《BPM》或許不到拿獎地步,可應該要有入圍才是,至少在金球獎中來說,《BPM》還比獲獎的《烈愛天堂》好看許多。

《BPM》拍的相當高明,或是說導演羅賓康皮洛不愧是編劇能手,很明白觀眾想看什麼,過往許多涉及同志、愛滋相關題材的電影多半都會誘導觀眾朝向「對主角們或有相同境遇的人產生同情」,也就是朝著劇本下手,讓劇情變得煽情好煽動觀眾情緒,以至於很多同類型電影看來真的很相似,差不多的故事架構、人物設定,可《BPM》則不是這樣。電影開頭便讓大家看見Act Up失控的鬧場、開會時的緊繃氛圍、成員間時而劍拔弩張時而戲謔歡笑的互動,短短幾分鐘就足以扭轉過去大家的既定印象,整部戲的前半段發展也使觀眾明白《BPM》不那麼一般,它甚至可以說是會令人厭惡的,厭惡Act Up的每次行動、說話帶刺的言論總有著「對政府、對藥廠的刻板印象」,於是即便政府、藥廠釋出善意或者是提出想法,Act Up依舊是聽不入耳,僅會一昧的認為他們「漠不關心、不管病患的死活」。

可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看著Act Up陸續有人離世、病情變重,再次看他們開會、付諸行動,就開始能夠了解到他們是抱持著何種想法去投入這一次次「可能是最後的例會與行動」,厭惡感當然不會因為這樣減少,畢竟他們有些時候還是不是那樣恰當,只是隨之而起的是心疼還有不捨,尤其在看懂他們替例會設下的各種限制,如限制每人發言時間只有15分鐘,對很有想法的人來說15分鐘根本太短,可是對他們來說15分鐘對每個人都是重要的,他們能有多少個15分鐘能夠浪費?你多講了15分鐘就是在耗磨另外一個人的15分鐘,也許他在第14分鐘就撐不下去了,所以他們必須限制、每個人都在和死亡競賽,實在沒有辦法這樣浪費。因此當他們有次找來梅爾敦藥廠的人來解釋現況,聽完了15分鐘後還是聽不到有用資訊便把人趕走,藥廠代表莫名其妙,因為他們不懂15分鐘有多麼重要。

「愛滋害死我,冷漠無視我!」

《BPM》主要可切分為兩段,前半段大抵在談愛滋病以及病患在巴黎的情況與境遇,之所以促成Act Up成立是因為民眾對愛滋病的陌生,還有他們(民眾、政府等)對相關議題的狹隘視野,民眾(異性戀者)認為愛滋只有同志族群才會感染,對他們這種「正常人」來說是一輩子遇不到的;政府等單位將會染上愛滋病的人,都限縮在同志、妓女、吸毒者等身上,連相關政令、書籍等都建立在這樣不正確的知識之上,當時的環境風氣迫使愛滋病患者不得不自己挺身而出保護自己、捍衛權益、去主動爭取資源,所以前半段是較於浮動的、劇烈的,劇情也都偏向於向不是很了解的人在「介紹愛滋」、「Act Up在抗爭什麼」,因此多數時間出現相對較艱澀,例如相關專業用詞、藥品、病發症狀等等。

後半段則風格開始轉變,從原本的激昂變得冷靜,主要談論的也從Act Up的抗爭移轉到愛滋病患面對病情的心境變化,病患西恩與Act Up新成員納多的愛情很美、很痛,納多非感染者,可在與西恩做愛時卻沒戴套,事實上納多也曾經無套和別人做愛,但他就像幸運兒一樣每次篩檢都幸運地得到陰性結果,西恩則相反,無套一次就中標,當然這並不是要抨擊誰,而是就像他們說的,「害別人感染要負百分百責任,害自己感染也是。」,有時候一個性慾上來,難免會有衝動時候,可要如何對這樣的行為負責任,對雙方來說都是課題。在導演處理西恩和納多這對伴侶時,我最喜歡的便是一場納多替住進醫院躺在病床上的西恩打手槍、還有最後他親自動手結束西恩的痛苦的戲,兩場都能感受到他對西恩滿滿的愛,這一場場直到Act Up成員一一來看西恩最後一面、帶著西恩的骨灰大鬧政府單位的餐敘,太鬧、太酸、太容易讓人心揪在一起,這是導演的敘事功力,真實而不煽情,卻依舊能打進觀眾心裡。

我很喜歡《BPM》的轉場,起初不知道這是什麼,看久了才曉得導演將T4細胞感染的過程拍攝出來,放在每一個段落的中間,這樣的方式很少見,效果卻出奇的好,很難不被這炫目迷人的轉場吸引住,此外就是電影的剪接以及配樂運用都很出色,可說是除了劇本外讓電影更好看的最大功臣。電影結尾是Act Up成員在跳舞,像是在替西恩告別、慶祝,又或者是他們盡情的享受著人生,《BPM》原片名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意即一分鐘120次的心跳,這樣的數字遠高於正常人在正常時候的心跳,一分鐘120次幾乎都是在劇烈運動過後,會用這樣的意思替片名取名,我想是在形容這些病患們,他們每分每秒都在燃燒生命,對每件事都全力以赴、愛一個人也是,就像他們最後盡情的舞動那樣,越是心跳快速越能感受到自己還活著,還有感受到彼此間的溫度,而非冰冷的儀器與藥物。

若談到可惜之處,大概就是前半段有不少艱澀不易了解的名詞,對於很多沒有相關學術背景或知識的觀眾而言,前半段的快節奏雖然容易撩動情緒,可是卻很難看懂他們的對話,或者正確一點應該是說,觀眾可以從氣氛、表情、口氣等很多地方看懂劇情,卻無法在一時半刻裡快速吸收新知,本來是應該好好認識愛滋病以及這些組織的,可惜就只能遺憾跳過,不過幸好的是這些艱澀名詞並沒有出現太多,即使不懂也沒關係,你我依舊可以順著劇情看下去。

難怪阿莫多瓦會如此喜愛《BPM》,它確實值得大獎肯定,整部電影幾乎顧及到了各個面向,理性與感性兼具,不矯情造作、相當真實,可以說是截至目前為止,今年最佳電影前幾名,至少我自己很喜歡,金球獎與奧斯卡未能將其納入圍名單滿遺憾的,《BPM》是近年除了《少女離家日記》外法國推派競逐外語片的最佳電影,期待導演羅賓康皮洛能夠推出更優質的作品。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坎城影展 奧斯卡 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