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講述了差勁政績斑斑的丘吉爾被臨危任命為英國首相,寧可承擔犧牲敦刻爾克青年士兵的罵名,冒著德軍上岸掃蕩全英的威脅,也要拒絕與希特勒和談的誘惑。雖然談判能避免一時的流血和災難,卻會使英國主權受法西斯所控,隨時面臨不可知的未來和危險。
丘吉爾之所以能夠上台,並不是因為過去所做的政治決策都帶來了好的結果,而是因為他能團結政府內對立的兩黨,在外患來臨之際先把內憂解決好,再一致向外抗敵。加之,他對希特勒的動機和目的有深刻的了解,知道敵人的痛點和戰鬥策略,才有可能進行最有效的打擊。政治有強烈的現實感和即刻性要求,目的的轉換必須更替手段,而誰最能夠符合手段所需的特質來達成目的,誰就是最適合的人。
有人以丘吉爾的政績來質疑他的判斷力,但他反擊,決定本身是對的,但執行過程出了亂子,導致結果不如預期所料。即使一個人的政治決斷力再強,或許也難以把控所有環節,但不意味著可以借此推卸失敗的責任,並且造成的結果已無法挽回。政治的無奈之處在於,只要作出一個錯誤的決定,或疏忽了的其中一個環節,就將帶走成千上萬士兵或人民的生命,政治家面對沉重的代價和無法挽回的事實,其實已不可能有任何補救措施。要說負責,他又能夠做些什麼來彌補這些失去親人的破碎家庭?要說下台,更可以撒手不管爛攤子,政治家被剝奪了權勢就能補償人民的血肉之痛,那麼他所付出的代價是否也太小了些?簡單來說,政治家不可能有補救錯誤的好辦法,他唯有竭盡所能做出正確的決定,那麼就必須具備在不可犯錯的壓力之下,仍能辨別紛亂復雜情況的良好判斷力。
正因犯錯的代價太大且難以承擔,政治決策常是保守和謹慎的,如張伯倫和同黨人支持的綏靖政策。一旦英德爆發直接衝突,德軍順利跨國英格蘭海峽登陸地面,英國人民將面臨直接的生命威脅,歐洲大陸最後的安全之地都成了硝煙彌漫的屠殺場。可只要想到和談有可能避免血肉橫飛的淪陷代價,那就選擇它吧。聽起來似乎順理成章,但卻沒考慮到和談將要付出的代價。
丘吉爾認為和談不過是和屠夫說道理,明顯是要求英國人民主動投降,再侵奪主權大舉屠殺,和談是吸引懦弱之徒的誘餌。他寧可讓敦刻爾克的士兵必死以拖延戰線,英國全民做好戰鬥的准備,同時想法設法撤回在歐洲作戰的軍隊,與德軍大戰,雖成功的機會不大,但卻能避免和談的陷阱,否則將不知不覺中淪為法西斯的囊中之物。政治決策的艱難在於,不管保守或是冒險,都可能損了夫人又折兵,因為難以分辨「和談」會帶來對方所承諾的結果,或只是誘餌。如果拒絕誘餌直接衝突,我們是否又有勝算?如果沒有,不過是付出了更大的代價,換來了一樣的悲慘結局,倒不如直接放棄好了。
但政治家必須意識到自我的主動性。不管敵人和對手是誰,會做出怎樣的行動,都非我所能控制,但人卻能夠指引和改變自己,讓對方來配合與反應我的主動轉變。像丘吉爾無法確切知道希特勒的和談是真是假,但主動出擊卻能掌控本國的命運,雖然結果可能會失敗,但失敗也不過是在預料之中。既然已經打算承擔可怕的後果,那也不用擔驚受怕地受制於法西斯,期待那似是而非的承諾,與無能為力的恐懼。
人也同樣如此,「我想做什麼」以及「我是否以及能否為此承擔代價」是一對孿生問題,但懦弱與保守卻常阻礙我們質疑自身第二個問題,而耽溺幻想又讓我們因第一個問題而充滿感動,進而停滯不前還沾沾自喜。好的政治家須在乎「什麼對於人民而言是好的」,而若要實現,「我與人民又該承擔什麼代價」、「怎麼承擔」,這種艱難的主動性是必要的,但比有勇氣失敗的更高要求是,他必須成功,因為人民的生命與財產都掌握在政治家的決策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