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他的預告真的剪得很好,因為我就是這樣被吸引住的!
會好奇到底是怎樣的故事情節,讓兩位男女主角明明彼此相互吸引卻不得不分離;另外就是預告麵中也有提到的「侯麥式恬淡簡約風格」,讓人想要去瞭解這位導演他的風格究竟是怎樣,因為在此之前我並沒有看過這位導演的任何一部作品,更別說有他的任何背景資料。
先解釋一下「侯麥式」是什麼好了。
艾力克·侯麥(Éric Rohmer),法國新浪潮指標人物之一、曾任《電影筆記》或稱《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編輯,1963年開始拍攝電影以《六個道德故事》系列電影受到矚目,2010年1月10日逝世。
侯麥式風格:
「電影穿插深刻的人文思維,角色流露細緻的情感,持續探討人性幽微的內在層面, 觀眾往往無法從中立即獲得解答,卻在散場時發現周遭的人群竟和電影角色相互重疊。畫面中的一段漫談、一次不經意的邂逅、一通不知所云的電話,經過侯麥細膩的處理,都成為一個個極具能量的電影元素。」
「侯麥電影的對話總是充滿智慧,就像《綠光》的經典名句:「我不固執,生命對我才固執。」同時又帶著俏皮和優雅,如女主角談到吃素:「我覺得生菜很遙遠,就像朋友。」他的特色還包括長鏡頭和鮮少配樂的使用、乘坐大眾運輸來往各地的年輕男女、堅強並複雜的女性角色、沿海度假勝地場景、飽富哲理的論述及室外景和自然光。除了愛情是侯麥熱衷探討的主題外,人際關係、自省、信仰和命運也再三於他作品出現。侯麥的電影不喜涉入過多的社會或政治議題,不同於較為激進的高達,侯麥試圖在他作品中喚起19世紀小說富有的感性和理智。他並不關心角色作什麼事,而關心他們在做或談論這事件時的心理狀態。」(以上皆摘自網頁:https://ppt.cc/F7Hu0)
而整部片的鏡頭運用、臺詞對白、光影變化等等,真的蠻符合這些在網路上找到對於侯麥式風格的描述。
因此,必須要說,如果侯麥式風格是你的菜你會很愛;但若不是,你真的會睡死在電影院。如同當時坐在我旁邊的那位大叔一樣。
整部片分為兩個章節:第一章《那時對,這時錯》、第二章《這時對,那時錯》。
其實第一、二章的故事主軸線是相同的,但是差別在於某些鏡頭的篇幅以及情節轉折的改變。
當電影走到第二章的時候,我不斷聯想到一部2004年的美國電影《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在電影中男主角透過不斷回到過去的某個時間點去改變造成未來事件的契機。而在《錯戀》中,這種感覺十分的強烈。
第一、二章的開頭都是差不多,直到韓春秀跟尹熙敬兩人在咖啡廳閒聊時,原本是平行的故事線才開始分離。且故事的轉折點沒有非常的明顯,因為整部電影的對白都很舒緩,像是平時在跟朋友閒聊時的句子,但是你知道有什麼東西變了,就在那看似平凡無奇的對話之中。
而這部片有個比較好玩的是在顏色上。
片頭的字卡,是用有點灰綠的底搭上鮮豔小鴨黃的字,暗示這段關係本質上雖然是彼此相愛,但最後依然是得分離。
我不知道是刻意安排還是湊巧的,尹熙敬在戲中如果是室內戲的話身上的顏色都會比較暗,而韓春秀是一直到跟尹熙敬去她朋友的聚會時才把身上那件綠色外套給脫掉的(或可能是因為那場戲的主角是尹熙敬吧),才也開始變得比較暗色。且當兩人在咖啡廳聊天時,尹熙敬那邊的顏色非常的重,連她所使用的杯子都是深色系,款式好像是陶塑的,相較於對面的韓春秀整個人是非常的輕柔,杯子是白色上頭還有鮮豔小花的馬克杯。
因此在透過顏色的暗示(就算韓春秀跟她告白後,身上的衣著顏色也沒有轉變)就會多少的感覺到這段曖昧關係是不會開花結果的。
另外是關於鏡頭。
第一顆鏡頭就是尹熙敬走出去的背影,這裡我覺得暗示性還蠻強的,因為兩個人一開始就錯過且最終還是會分離,以及和第二章的最後一顆鏡頭相呼應。
另外就是長鏡頭,有幾顆鏡頭我覺得應該最少有三到四分鐘,就這樣透過兩人之間的對白,極度緩慢地帶領觀眾進入這段錯戀的關係中。且因為對白是你我生活中都會出現的,因此當這些字詞在進到你腦中時,你不會覺得那很刻意,因此會慢慢地滲進你的內心,你不會察覺到有任何異狀,但是心中那一池清水已泛起漣漪。
再來第一章在朋友聚會的鏡頭運用我覺得頗有趣的,那時候韓春秀因為喝醉而開始酒後吐真言,將自己已婚的事情說出,原本還很開心的尹熙敬聽到後臉色開始慢慢轉變,這裡導演是直接zoom in進去,而不是像其他一般我們常見的直接cut鏡頭然後換機位再帶特寫,這段我看的時候是直接笑出來,而且再搭上那時候韓春秀在跟對面一位女性友人的對白,會令人產生一種很荒謬的錯覺。
這部片老實說我會把它視為所謂的「文青電影」,除非本身是對於電影非常有興趣鑽研或是熱愛這樣的拍攝手法,那我非常會推薦你去看,但是你如果是喜歡看一般比較常見的電影類型,那你可能要再多多考慮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