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搖擺男孩》,內心是激動無比,因為它是如此獨樹一幟,導演很清楚自己想要呈現的核心,以踢踏舞匯聚電影所有發散出去的議題──歷史脈絡、反戰思潮、思想主義的反思、對立的消彌、夢想、自我追尋、友情;它打破觀眾對於類型電影的想像,誰說歌舞片不能說深層的嚴肅議題?誰說歷史片不能有娛樂性?
更值得敬佩的是,導演將這難以融合的元素,做到了最好的平衡。
第二次看,則更能投入情感,熱淚盈眶的片段,反而在他們開心舞蹈時,因為已經知道,他們將要面對怎樣的殘酷的未來,每一個踏步、每一個節拍,震出故事裡人物的青春、回憶、夢想、友情,然而在人人自危的戰時,這些也不過是殘酷世界裡的刻痕。
▲踢踏舞對於歷史背景的作用
踢踏舞的誕生,是當初黑人被白人壓迫而產生,移植到了思潮主義的歷史背景中,能有許多的發想,導演聰明的將這段冷戰時期歷史,說得簡單清楚,卻又不失內涵。
在那人人可以喊著你是共匪或是反動分子的時代,它是思想的象徵,共產主義喊著你愛上它你就是反動分子,自由主義說著你愛上它你就是自由思想──所以當Swing kids的五名團員踩著每個舞步時,對於軍官來說只是一種宣揚思想的工具,對於共產民族是反動的象徵,也因此盧奇秀被發現跳著美帝的舞蹈後,不免招來毒打。
▲穿上魔法鞋之後
「I want to just dance.」但對於Swing kids,對於盧奇秀,哪裡那麼複雜?就僅僅是想跳舞罷了,只是在這個錯的時代,真的沒那麼簡單。
音樂舞蹈就像能消彌隔閡的語言,Swing kids的友情,也是如此建築,故事中有許多巧妙的安排,傑克森和盧奇秀,在完全不懂對方語言的情況下,僅用舞蹈就能交流,更不用說幽默有趣的雨中對話──它真的是魔法鞋。
故事當中有兩段渲染巨大能量的橋段,一是搭配Modern love,交互穿插的自由之舞,二是盧奇秀在舞台上最後一次的盡情獨舞,每一個節拍裡都是他們的青春、夢想、自我、渴望,但是最終,歷史無情的打亂人生,Swing kids成為故事歷史中喬裝成表演者的共匪,實則令人唏噓。
▲Fucking ideology──被思想左右、劃分你我的才是真的瘋了
「什麼蘇聯和美國的戰爭,不都是為了自己而戰嗎?我只想要我的奶奶活下來。」
反思歷史的意義,不單單是檢討歷史,而是作為現代的警惕,《搖擺男孩》對於思想主義的解讀及定義,放在現代依然具有反思性,歷史是不斷重演的,在思想多元化的現代,終究還是有被思想左右、劃分的痕跡。
在故事中,也可以看到人物從一開始思想對立,到漸漸轉變,無論戰爭怎麼發展,他們內心都還有對於某些事物的嚮往。
▲太平以後,我再找你單挑
「日子過了就好。」
「日子過了不會好。」
這是電視劇《一把青》師娘的名言,在看第二次時,我想到了這段話;在亂世,人人想要相信有希望,然而最終卻是無望的。
▲音畫合一的剪輯、驚人的場面調度、靈動的轉場
除了故事本身內涵,導演淋漓盡致地將踢踏舞獨特的節拍運用在音效剪輯和轉場,也讓我們在電影裡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感受踢踏舞的魅力。
第一幕的非法舞會,導演在場面調度上做了最完美的開場,場景的運用驚人,影像語言極其有趣;盧奇秀日日夜夜想著踢踏舞的呈現手法,也讓人讚嘆導演的敘事功力。
▲「你有好好聽我的話活下來,應該獎勵你的。」
故事對於親情的篇幅不多,卻深刻──這段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淚點,也很細膩呈現了他們的關係及情感,可愛的互動更為後段的氛圍點綴了一絲暖意。
▲不喜歡的點
雖然四個美國人與Swing kids那段有點突兀,但這可能是這類型的電影不可避免的,所以嚴格來說它不能算是缺點,就像要求《大娛樂家》和《樂來越愛你》不要唱歌一樣,其實有些強人所難。
我看完第二次唯一不喜歡的,就是在哥哥盧奇振阻止了盧奇秀後,個人認為發展是必要,但呈現太過灑狗血,而把前面營造的氛圍破壞。
當然這也可能是我的觀影習慣,比較喜歡適度的留白及想像的空間,對我而言,電影終究做得太滿,不過瑕不掩瑜就是。
整體,《搖擺男孩》是同時具有思考性及娛樂性的電影,它絕對值得一張電影票的價值,娛樂性高的歌舞,嚴肅宏大的時代議題,巧妙地無痕整合,技術上無論是攝影、剪輯敘事、節奏步調、轉折拿捏都有極高水準表現,劇本宣揚夢想及友情同時,沒有淪於俗套、陳腔濫調或過於夢幻,反而把時代動盪忠實呈現,演員演繹即使還有不穩定,但都有閃耀的時刻,也善用個人魅力替電影加分,其中都敬秀的表現更令人讚嘆他的天分。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