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篇文章
我所追求的純粹只是任性。完全的任性 例如說我現在向你說我想吃草莓蛋糕,於是你把一切都放下來跑去買 並且呼呼地喘著氣回來說:「 嗨! 你的草莓蛋糕來囉,」並遞過來 於是我說:「 嗯,我已經不想吃這個了,」而把它從窗子往外一扔丟掉。 我所追求的是這樣的東西
挪威的森林

影評 《灼人秘密》: 電影夢就是讓自己被任意糟蹋。那些還在夢的人,是否都該醒醒了?

2019-07-25 17:21:16


MV5BMzcxODgyNjEtNDAwMi00NmIyLWE0YWQtNDNlMTU2M2UxYTUyXkEyXkFqcGdeQXVyMzY3MTQ1NTY@._V1_SY1000_CR0,0,1497,1000_AL_.jpg

 演藝圈的黑暗面?

 這是一個電影巨星的奮鬥故事,或許這樣聽起來很勵志,就像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那些成功奮鬥的電影巨星一樣,但實際上當明星要付出多少代價? 或許看一些報導能稍微了解演藝之路的黑暗面,但你絕對不知道,那種明星演員的心理壓力到底是什麼感覺? 我想這種需要被同理的感受類層面,真的要用電影看才能體會的到,文字報導上揭露的,頂多只能讓我們達到理解那一塊地認知,但感覺怎樣? 真的要擁有觸動兩觀的電影才會知道。

 或許你可以說,這種片很多啊? 《穆荷蘭大道》、《寂寞星圖》不就有了!?  再怎樣都一定看過《LA LA LAND》,但是吳可熙版的演藝黑暗面,全世界只有一個。她等同是把自己所經歷的演員辛酸一次爆發出來,因為由當事人演出,所以這部電影的帶入感是非常真實的,在觀影中,很自然就能同理到那種試鏡不被當人看的摧殘創傷。或許就像這電影裡某個台詞一樣,  你演得很好,若這部戲沒有你,真的會........  不是刻意要捧吳可熙,因為由故事作者來主演自己故事,這種電影就算有,要做到好的,一定也是少數,而或許這部電影,就是少數的那方。

 

 

DSC04249-768x432.jpg

演員只是個取悅觀眾的工具

我想這部電影的存在,就是專門在揭發那些,喜歡拿著電影夢招牌,去糟蹋電影演員的黑暗故事。演員在電影上是眾星拱月的,但俗不知,私底下只是電影公司底下的一條狗。這讓我想到2017年的好萊塢,所爆發出來的性醜聞風暴,不少監製、製片、明星都被爆出曾經非禮女性的醜聞,而且還是集中於那一年紛紛被揭露。所以這種事情一直以來,都是電影圈被隱藏起來的灼人秘密,且現今都不斷地在發生。

如今在台灣,或許吳可熙曾有類似經驗,所以寫出類似的劇本。不管黑暗面如何? 這部電影表達了一個纏繞著這黑暗面的關鍵重點,就是演員一直被當成取悅觀眾的工具,這項事實。也就是演員沒有人權。

 

201905281559046453.jpeg

用藝術名義摧毀你的身體

如電影中選角指導說的:「電影表演就是要自然,所以你在洗澡的時候,你會管你現在有沒有穿衣服嗎? 你在做愛時候,你會想你現在會不會曝光嗎?」這世界上永遠就是有這種人,很理直氣壯的跟你講歪理,逼得自己以為,對方的理直氣壯是對的,所以把自己搞得很憔悴。但實際上只是一種,我教你用藝術的方式去賣淫而已。

一講到藝術,似乎任何道德上的不合理都可以合理化, 竟然藝術這麼偉大? 為何眾多女性還是會覺得自己被物化? 導致女性主義強烈崛起。或許種種紛亂,就是很多人愛用藝術名義去合理道德上的不合理,所導致出來的亂象。更不用說電影中,也凸顯許多物化女性的戲,例如誰先把對方衣服扯下來,誰就是主角。

 

thumb_65235_film_film_2560x1103.jpeg

用現實名義摧毀你的心

電影中監製所說 : 「 我認為電影只有兩種,一種賺大錢、一種得大獎、我也只做這兩種電影,」這就是做電影一個詭異的迷思。沒有人在拍電影的時候,會知道自己能不能得獎,或是高票房。能不能得獎? 那是影評人的主觀去決定;能不能高票房? 那是一般觀眾的主觀去決定。

拍電影的人,沒有辦法決定我要不要得獎、或要不要高票房? 只能決定,這電影能不能說服「自己」,所以做電影始終只回歸到,那很純樸的自我執念。這種喜歡摧毀別人電影熱情的言語,看似再磨練你的抗壓性,但實際上是摧毀你純樸的執念。

 

nina-wu-midi-z-un-certain-regard-cannes.jpg

 一切的苦,都是因為愛做白日夢

看完灼人祕密後,或許會讓許多人對於電影界生態咬牙切齒。但有沒有想過? 其實這一切的問題就是太多演員愛做白日夢所致? 看到妮可基嫚就以為自己能跟她一樣? 看到別人拿奧斯卡,就以為自己總有一天也能拿? 這種白日夢看似種勵志的夢想,讓我想到老子一句名言 :  「 不見所欲、使心不亂 ,」 會想拿奧斯卡? 為什麼? 因為電視上把奧斯卡典禮拍的很高雅,然後就以為自己也可以,但卻沒想到,不可能的機率明明就比較大。

看到妮可基嫚為什麼想跟她一樣? 因為電影裡看起來主角都很美很帥,就以為自己總有一天也能成巨星,但卻沒想過,那都是包裝過後的表相而已。所以一切的美夢,都是從你看到電影上電視上所見,讓自己產生的貪欲、貪名、貪形象,然後藉由夢想來包裝它,讓它感覺是很勵志的人生志向。

就像趙德胤在金馬獎上講的: 「 從來沒有生存以外的夢想 」,他的《歸鄉三部曲》、《再見瓦城》、難道只能是得獎片嗎? 在拍的時候難道會想說,我的歸鄉與再見瓦城是拿來得獎的嗎? 如果要拍一個苦難緬甸生活的電影,首先要做的是,是先擁有深刻體驗的緬甸生活,還是要先想,我要拿金馬獎、我要當大導演? 

這些白日夢,使得電影看似是個偉大的殿堂,但實際上只是藝術家有感而發的工具之一。如果那些做白日夢的人不醒,那些會拿著電影夢砸死人的不肖電影工作者,只會層出不窮。像妮娜與3號這種愚人,也只會越來越多。

 

歡迎來無鬼的存在空間看看。


電影爽度:8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6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