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7/10
猛人:攝影、燈光、美術佈景
當初觀賞預告片與片商文宣主打本片是台灣少有的限制級規格的懸疑緝凶片,看到預告片裡莊凱勛飾演一個充滿暴戾性格的憤怒警察的形象,以及女主角邵雨薇所飾演的冷漠厭世的法醫形象,其實一部在筆者來看很善用鏡頭與燈光效果營造氛圍的黑色電影的印象就這樣成形了。
至少正式看這部限制級的電影,以及參觀完當初宣傳場地之一的限制級佈景展的當下是這樣想的。在觀影之前去參觀電影主題的佈景展所看到的幾個道具在看片的過程裡都有看到,其中包含本片所提及的兇手對於特殊性癖與延伸的藝術創作遭人識破時的兇殺現場,以及片中一度展現給觀眾看到的BDSM的情趣玩具專櫃。讓筆者在觀影之前一度期待觀賞到的是類似於喬舒馬克執導的《八釐米》那樣,深入探討情色工業背後的社會問題一般去探討BDSM族群遭受的異樣眼光這般的劇情野心。
只是觀賞的過程裡,比起故事文宣主打的緝凶過程以及情慾造成的命案,反而編導像是借鏡了《火線追緝令》、《第六感追緝令》以及韓國片《殘骸線索》這些同樣是描述謀殺犯罪的作品元素,但《緝魔》主軸不是擺放在緝凶,而是主角自我探索的部分。然而前述三部作品只是將主角自我救贖的主軸作為輔助角色性格的手段,而非完全取代了作為故事主軸的緝凶劇情,《緝魔》卻全然以主角自我心魔為主軸發展故事,從而讓筆者觀影過程之中一度聯想起了《雙瞳》同樣是尋求自我救贖的黃火土這樣一個角色。但是對比於《雙瞳》的鋪陳是緩慢且自然地融入在劇情之中,《緝魔》在劇情與角色當下心境的幾幕鋪陳卻顯現出生硬且缺乏合理緣由的潤飾(某特定時間的意義、車子被掉落的紅色沙發擊中、捷運站的紅衣女性,以及片頭的女童屍體…等,這些線索),並不是說這些要素的出現不好,而是劇情潤飾的表現其實可以更好。
而劇情發展其實直到案情陷入膠著為止都還很有故事張力,但是當女主角自述自己同窗同學的命案與故事主線的命案有關聯時,劇情其實就陷入了將犯人侷限在幾位主要角色的框架中,同時在闡述犯人犯行的過程裡,比起營造真兇的神祕感更多則是直白地將兇手展現給觀眾消除了本片最大的懸念,從而認為這般逆向操作的手法可以營造出另一波劇情高潮,但事實卻是連反高潮的效果都沒能達成,因為這部作品的可預測性對於觀眾而言,太高了。(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其實我反而欣賞《引爆點》賜死女主角的劇情安排,很成功地營造出故事情緒與預期心理)不過本片在限制級的尺度之下,幾幕情色與暴力橋段的表現還算不錯。至少對比於過去號稱久違的限制級的《絕命派對》,《緝魔》至少仍然有刀口上的表現而不至於在屍體裸體的表現躲躲閃閃。只是編導其實仍然在一些應當瘋狂暴力的片段之表現,相較於香港70~90年代的三級電影仍是略顯保守沒能更深入的狂放。
但忽略劇本以及導演敘事上的問題,本片的攝影以及燈光還有不少的一鏡到底走位,都讓筆者印象深刻,特別是片頭一幕闡述莊凱勛動用私刑毆打戀童癖殺人犯的劇情,莊凱勛的憤怒與爆炸力都有不錯的演出;邵雨薇與莊凱勛的情慾戲也很精準,還有傅孟柏跟吳翔震的表現也讓人印象深刻。而本片的幾段燈光效果也讓筆者有不少劇情外的遐想,至少從一部黑色電影的角度來看,筆者我好久沒看到台灣有一部這樣在黑色電影的鏡頭經營得如此到位的作品了。
燈紅酒綠又燥熱潮濕的憂鬱都市,一個人之所以憤怒是因為有恨有悔,而尋求在宣洩中的毀滅;一個人之所以厭世則因為悔而恨,才追尋宣洩後的新生;一個人之所以藏是因為慾與缺陷,因而走上放縱後的錯上錯…說到底,直視深淵後所見到的惡魔,不過是潛意識裡自己逃避的魔罷了。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