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篇文章

影評 【《牠:第二章》(It: Chapter Two)史詩級片長的爛尾】

2019-09-17 22:44:35


 

在大部分恐怖電影平均90-105min的片長慣例下,《It: Chapter Two》以169 min史詩級的長度、挾著Chapter One整整兩倍的鉅額預算($70 million)上映,然而整體表現卻負評如潮,除了最為詬病的鬆散冗長、笑點與恐怖間的拿捏差強人意外,實際觀影後我覺得整部看下來的疲憊感比三小時還久—即便有Bill Skarsgård對Pennywise精湛的再詮釋和眾星雲集的卡司仍然阻擋不了電影兵敗如山倒的敘事。而以下我整理出了四點讓《It: Chapter Two》成為又一部鉅額爛尾的原因:

 

▌幾乎都是特效包裝的Jump Scare

《It: Chapter Two》裡我最喜歡的恐怖橋段便是Beverly在Mrs. Kersh家時那閃現的裸體詭異舞蹈和她逐漸不對勁的對話,然而這樣細膩的氛圍營造最後仍被一個CGI怪物暴衝出來的Jump Scare接收,徹底破壞了恐怖的質感。相較起1990年翻拍的迷你影集沒有高成本特效卻能成功塑造詭譎美感,電影在天文數字般的預算下卻讓大量的Jump Scare拖垮了驚悚的品質(這讓我想到堅持做低成本恐怖片的Jason Blum說的話 “All the things that are features of big-budget movies tend to be flaws of scary movies.” (所有高成本電影的特質都傾向於成為恐怖電影的缺點。))

 

▌同性戀霸凌、家暴元素的安插生硬表淺

《It: Chapter Two》很書迷取向的放入Stephen King在原著裡的家暴和同性戀霸凌元素,但處理上卻絲毫沒有傳達到小說想表達的議題性。小說裡的Adrian Mellon改編自同性戀男子Charlie Howard 於1984年在家鄉被一群青少年殺害的真實事件,而Adrian被由 Webby Garton帶領的恐同勢力霸凌並企圖殺害的橋段直接反映了1980年代社會對愛滋的恐懼;警方後續對Adrian一案的調查更揭開了德瑞鎮充滿歧視和漠視暴行的暗流(這樣潛伏的原惡也正扣緊了怪物躲在小鎮「下水道」的意象)。

而電影一開頭則是由公開出櫃的名導Xavier Dolan客串同性戀遭到圍毆後從橋上被扔到水裡,然後被Pennywise殘忍殺害—這短短一段在劇情裡只起到告知Pennywise已重回德瑞鎮並促使Losers' Club返鄉的作用,然後便很免洗的被用完即丟,不但位置的擺放模糊了焦點外也沒有起到議題相對應的作用。(至於塞入Beverly被丈夫家暴的橋段也是一樣的原理,這邊我就不再贅述了)

 

▌Henry Bowers的支線尷尬冗贅

在小說和1990年翻拍的迷你影集裡,Bowers逃出精神病院後對成年的Losers' Club都是很大的威脅,因為他形同Pennywise部署的傀儡、不但受牠指使並能直接和牠對話;然而電影拿掉了Pennywise對Bowers的精神操控和溝通的能力,僅僅以紅氣球和派遣死黨的喪屍遞給他招牌的彈簧刀(switchblade)暗示Bowers和Pennywise的關聯,這讓Bowers淪為了行動全出於自己意志的瘋狗,在敘事上完全失去了推進的能力,只是隨機出來搗亂然後迎來毫無意義的死亡,對Losers' Club也根本沒有殺傷力(小說裡Bowers用彈簧刀重傷了Mike大腿,但電影裡因為Mike擔綱著領導驅魔儀式的要角,Bowers對他的傷害被設定得微乎其微、完全不影響Mike本該送醫缺席的第三幕)而這樣失敗的角色塑造讓整條支線只是在將近三小時裡拖戲的干擾劇情進展。

 

▌再次用信念(Belief)解套

小說裡成年的Losers' Club使用想像力鍛造( imagination-fueled)的武器對抗Pennywise, Eddie的氣喘藥和 Richie的幽默都發揮了傷害牠的效果。然而電影抹去了這個十分能回應角色特質的橋段,在 Chüd驅魔儀式失敗後Losers' Club以「讓Pennywise相信自己很弱小」的信念不停咒罵至殺死牠。看過第一章的觀眾應該都知道當初Losers' Club便是以「戰勝自己恐懼」的信念擊退Pennywise,然而第二章在最該高潮迭起的橋段卻又炒冷飯再次用信念解套,並在此起彼落的“fucking clown”荒謬謾罵中結束,相信等續集等兩年的影迷都很難接受這樣的編劇。

 

‧【菲林跳舞(Dance with Film)影評書寫FB專頁連結】

 


電影爽度:3
故事劇情:3
氣氛營造:3
演技表現:4
題材鮮度:3

恐怖電影 Pennywise It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