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艾怡良為電影所唱的主題曲:愛比死更寂寞
再次回味著電影,不禁又想寫些什麼…
關於這部電影,我們不可否認的是
故事確實赤裸而尖銳地點出,台灣社會所存在的問題
諸如:隔代教養、單親媽媽、酒店陪客
販賣身體,還有在愛及被傷害之間
不斷輪迴、無法逃出,最後則是生離死別
還有電影之後,未來該何去何從的大哉問?
對於這些,導演施立並未給出正確的答案
哪怕在電影之中,演員是多麼投入角色
劇情又如何在這些問題間,不斷地講述
不斷地著墨、不斷地累積情感的厚度
以及讓觀眾(譬如我)想要得知--真正的結局
但導演選擇的卻是留白,卻是以阿祖過世後
極為詩意的方式,給了觀眾無限想像的空間
使觀眾可以在腦海中,隨意地編排出適合自己
也最能說服自己,並且沒有所謂對錯的結局
尤其在經過這幾天的沉澱,與反覆思考後
我想導演這樣的收尾方式,的確是極好的手法
因為那不僅代表著電影,所能敘述的
只是故事中的一些部分、一些過程
也是代表著真實人生,並沒有所謂正確的答案
正確的結局,只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決定
自己踏出的每一步,才能走到符合自己的結局
既然如此,若這部電影給了我們
完整而明確的結尾,那前面的鋪陳
角色的遭遇,還有他們面臨這些事所擁有的反應
不就被框架在一個既定的結局,破壞了角色本身的可能性
如此一來,也讓觀眾因為這部電影,所引導出的省思
與對電影之外,沒有拍出來的部分的想像
徹底大打折扣,失去了回味無窮的美感
譬如:就算經過了這麼多天
對於劇中阿麗的角色、阿麗的故事
阿麗的種種疲倦、惆悵,以及故作堅強
卻在不斷被傷害的同時,仍渴求愛的模樣
和想拉近跟孩子的距離,卻只是越來越疏離的殘忍
都讓我在聽到電影主題曲時,更加認定
或許這首歌,不只為劇中的阿麗所唱
也是為了全天下,為愛所傷、所痛、所累(淚)
卻又不肯放棄愛、逃離愛的人的歌吧!
當然,孩子、阿麗與她的情人未來將是如何
也是電影結局之後,最重要的問題
可既然導演選擇以空白的方式表達,我想
無論好壞,只要我們能找到說服自己的答案
抑或更加關注這類的社會議題,那麼電影
所激起的效應,便是好的,對嗎?
FB:https://www.facebook.com/SampsonCha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ampsonsodamay/?hl=zh-tw
讀墨:https://readmoo.com/contributor/45824
Google Play:https://reurl.cc/ZnOlY6
IG:https://www.instagram.com/sampsonsodamay/?hl=zh-tw
讀墨:https://readmoo.com/contributor/45824
Google Play:https://reurl.cc/ZnOl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