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篇文章

影評 鋼琴師:以愛為名的控制,而脫離控制的愛,也充滿了恨

2020-02-06 21:32:10


(無雷區)

本片與許多劇情片一樣:從故事的中間開始描述澳洲鋼琴天才David Helfgott的一生,然後述說從頭,最後以主角的當前生活或最後結果做收尾,在傳記電影中,這個敘事時序的方式相當常見,像是《 雷之心靈傳奇》、《 模仿遊戲》等都是,同時也常看到採用Inter Cutting 方式進行剪接,也就是將兩段發生於不同時空的片段交錯剪輯。

筆者在看這部片之前,並不認識David Helfgott,也在看完後查了一些片段,建議還沒看過本片的人,在看完後再上網查David Helfgott於2016年與扮演他的男主角Geoffrey Rush 20周年相見歡的影片,你可能會跟筆者一樣驚豔Geoffrey Rush的演出。

這部在1996推出的電影,於20年後、2016年Glenn Close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David Helfgott出場表演前,再次提到了這部當年由Geoffrey Rush奪下奧斯卡影帝的作品《 鋼琴師》(Shine)。

本片除了Geoffrey Rush奪下奧斯卡影帝外,也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阿明·穆勒-施塔爾)、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音樂。

 

(有雷區)

敘事分析

中年的David瘋瘋癲癲地敲著一個玻璃門,一間有燈光只有一半打開的白色外裝餐廳,店內的三人表示已經休息,David不死心,到另一面玻璃窗繼續敲,店家只好開門,David直接闖入,嘴巴一直碎碎念著話語,兩個服務員都覺得很有趣,但店主則是擺著一張臭臉。這樣的開場也暗示了David某種程度上的偏執。

童年的David在一場鋼琴比賽中因為鋼琴的滑動,鏡頭帶到桌上一排獎座,每一個看起來都比巴掌還小,讓人覺得可愛又好笑。David一邊用腳勾著椅子、跟著鋼琴一起移動,一位老人急切地看著David,後來老人對著旁人說,這是我兒子,也帶出兩人的關係,下一顆直接跳接父親與David一前一後的走著人行道上,跟在臉色很僵的父親後頭,David絲毫看不出不開心,還在後面完跳格子,讓人不禁一直猜想,到底有沒有得獎?

從這簡單的兩段可以看出導演很精確地使用每一顆鏡頭與剪接,劇中相當細緻地鋪陳各種線索:像是一個簡單的獎盃鏡頭,也帶出後面觀眾會猜測「有沒有得獎」這件事,本片有許多這樣的方式:包含曾收到邀約去美國進修沒去成、父親把邀請信一把火燒掉,後面卻又帶出中年的David看著一封邀請David到該校就讀的信,會一直猜想:這應該不是同一封,如果不是,David應該又去不成,因為他不敢反抗父親,所以難怪中年的他會一直看著這封信,因為那代表一個機會…但這也證明筆者的猜測是錯的,David反抗了、也在與父親決裂下去成了;這就是另一個透過各式各樣的線索,在觀眾心中製造疑問、猜想,透過剪接上的順序差別帶來的效果。

個人最喜歡的鋪梗是在David獨居在一個小房間中,因為鋼琴聲吵到別人,管理人將鋼琴鎖上,中間又經過許多事情後,某天David忍不住想彈鋼琴,卻撬不開鎖,就回到片頭提及的那間酒吧餐廳,這次店家正在營業中,鋼琴蓋掀開著、椅子上空著,這顆鏡頭感覺像在發出邀請、好像在說「請坐」,服務員們商量著要怎麼請David離開,David一屁股坐下、試彈了幾個音符,還被店主嘲笑,接著David彈奏出一曲在1998的《 海上鋼琴師》中也曾出現的曲子(對決的三首曲子中的第二曲),最後聲名大噪、報紙報導等;一切看起來是那麼自然地發生,好像本來就該如此,當然也必須說,埋梗做得很棒,而描述一個戲劇轉折的方式其實很「樣板」,尤其是眾人不知一個有能力的人、在其即將展現才華前,往往會先貶低,才能在後面的驚訝中製造高潮,這樣的手法其實在《 海上鋼琴師》、《 人生決勝球》都有。

 

 

父子糾葛

另一點筆者很欣賞的是:把父子對彼此的愛與恨,很糾葛地描繪出來:父親Peter訓練David彈鋼琴,是想要彌補Peter小時候無法學樂器的遺憾,因為Peter的父親斷了他的音樂路;而從小聽父親說這些故事、聽到耳熟能詳的David,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父親而彈鋼琴?當學校老師登門拜訪、希望能領David的音樂程度到更上一層,卻被拒絕,但之後Peter又帶著David拜訪這位老師、希望老師能教他。但美國的機會來了、卻又被Peter堅決反對從澳洲到那麼遠的地方;又一個機會來了:來自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出國機會來了,David在忘年之交Catherine的鼓勵下,決定出國,但父親知道後勃然大怒、情感勒索式地要求David不准去,否則斷絕關係,而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苦練父親心心念念的Rachmaninoff的Piano Concerto No. 3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演出、這首在自己啟蒙老師Ben Rosen一再提醒Peter--如果David還沒準備好、無法掌控下就彈,會有極大危險,也如同Mr. Rosen的警告般,比賽後的David出現精神疾病。

而David回到家鄉澳洲、打電話告訴父親自己回到家鄉了,父親卻掛斷電話;再到David被關在精神病院十多年,最後是因緣際會、受到許多人幫助下,才回歸社會,最後因為在餐廳表演,才又再次聲名大噪、被報導,也讓父親看到報導後,拜訪David,這裡並沒有大家期待的大團圓,父親只把David當初因為彈奏Rachmaninoff的Piano Concerto No. 3獲得的金牌(當時David把比賽彈奏曲子的錄音與獎牌寄回澳洲給父親),掛上David的脖子,David沒有欣喜,反而看起來像隻被嚇壞的小狗,當他一轉身,父親已經消失,一切就像一場夢一般,只有脖子上的金牌證明父親出現過,又或者,其實David從來不曾寄出、或像其他被父親退回的信件一樣被退回?一切是否只是David的冀望?但導演後來也補上一顆David從樓上窗外看著接到上父親離去的背影,某種程度上,兩父子和解了。

 

結論

每個角色的立場都很明確,但某種程度上都幫助了David,也害了David,對筆者來說,這點很寫實,因為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灰色地帶,在阻止的另一面究竟是保護還是控制?在警告的當下,是否也限制了自我挑戰的空間?在追求自我成就上,極限與界限在哪裡?人人都有想法,沒有甚麼「正確答案」。

 

 


電影爽度:10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7

David Helfgott 澳洲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傑佛瑞洛許 Geoffrey Rush 音樂家 鋼琴 羅曼諾夫 海上鋼琴師 傳記電影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