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開始看到這部片不免讓我想到許多日本電影的敘事方式,像是故事的節奏、色調等等,但裡面卻包含著許多香港獨有的色彩跟風格,讓人有一種,「果然是還是香港片呢」,的熟悉感。
分段式的敘事手法,讓我想到了最近許多台劇也時常使用這樣章節的方式敘事 ,只不過這邊章節頻繁了點.多到讓人會誤以為是在催眠,錯雜的時間線,的確會有一些些的混亂,加上G字不停地出現,不停地提醒觀眾,所有事件都夾帶著無數的G字,讓人陷入一個緊繃且鼓譟的氣氛當中。
與no.1 in G major一樣,由G開始由G結尾,片頭的鴿子也象徵結尾主角將往他想要的地方飛去,首尾呼應,這部戲裡面塞滿了許多意識形態與符號,讓人沒有一刻能夠休息,並不是故事節奏飛快,而以每一幕都充滿了訊息,多到無法一一理解與解讀,但有很多是值得細細分析與品嘗的。
我一直覺得傅以泰是享受與龍哥的共處時光的,我是指看著龍哥嫖妓自己邊拉琴的部分,一種犯罪與性愛交錯的快感,將情慾束諸於音樂,就像看著他們自慰一般。而他也是對龍哥有一種仰慕情懷,一種他永遠都不會觸及的世界,有金子有女人,而不是被稱為廢青的他。
趙雨婷,只能說是家庭關係中的悲情人物,沒有了母親,他只是需要一個依靠,而馬克思出現了,雨婷只是一個需要關心需要愛的孩子,而老師是他的唯一選擇,與老師互動就像是一般情侶,但卻又帶著令人戰慄的窒息感。他是最清楚一切的人,但卻是最害怕面對這一切的人,讓他崩潰的點,一部份是自己為老師服務的代價,一部份是他終於看清與老師的關係,只憑著那誰都可以給的性,而自己的淋病居然是從後母經由老師帶到自己身上的,顯得格外諷刺。
關於傅以泰與趙雨婷各自房間的畫像也為故事帶了不少隱喻,Gustav Klimt是著名的情慾畫家,畫作中充滿了性、愛、生、死,也就是這部故事的中心軸輪,而他房間的畫名為The Three Ages of Woman三種年齡的女人,各代表的是死亡、性感、新生,就如同雨婷的家庭狀況一樣,過世的母親、做雞的後母與自己,三人關係緊密且複雜,畫裡人像的距離也說明一切,關係最親密的母親已天人永隔,互相仇恨且疏離的後母與自己,卻成了最緊密且不表達出來的互相憐惜。
而雨婷家裡那幾幅卡蘿的自畫像,像是說明了自己如卡蘿那樣的堅韌、有主見且不願向世界妥協,但也暗指了後母的未來,卡蘿的婚姻並不平順,與丈夫結婚後,丈夫不改風流,到處拈花惹草,但卡蘿都選擇包容,直到有一天丈夫搞上了自己的親生妹妹,就像李小梅最後的處境一樣,龍哥與自己妹妹搞上了,自己也真的看清了,她也真的沒有家了。
當然李小梅也是一個令人憐惜的角色,一個人隻身來香港打拼,成了最被歧視與疏遠的外地人,他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他甚至認為他這輩子都是這樣了,殷殷期盼著在恩客之中,有人願意給他一個家,但總是事與願違,因為他的職業,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他只是需要一個不變的愛與家庭,他想要當一個好媽媽,卻被眾人嘲笑、怒罵,他以為他有了家庭,但只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器具。
此部電影的政治嘲諷意味也非常明顯,隱約之中道出一國兩制,也說明了香港人近代的苦悶與無奈,那種喘不過氣,任人宰割的窒息感,在電影的每分每秒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而故事中的主角,也各自代表著香港社會的各種人形,黑白通吃的黑警龍哥、有能力卻不敢自現的以泰、滿口道德卻偽善的老師、因職業國籍備受歧視的小梅、睿智卻不分善惡的Don仔,還有想法澄澈卻無力反抗的雨晴。
關於家庭、關於愛情、關於社會、關於政治、關於香港等等,電影裏頭有太多訊息想告訴我們,雖說有幾個部分讓人摸不著頭緒,例如龍哥的死,但總體而言是一部無冷場的電影,也讓我們看見在這個時代的香港,那處於一片寂寥卻抱有一絲希望的想像。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