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種灰色的維度,出現在「後白色恐怖」時期,原本緊緊相扣的點,已出現些許縫隙,讓光線透進來,這道和煦之光,終於在2019年5月24日《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終於化暗為明,輝印在臺灣的天空裡,暈染成自由、平等、博愛的光譜。
然而這種灰色維度,也是愛情最美麗的時刻,恐非那種天長地久的濃情蜜意,也並非轟轟烈烈的海誓山盟,反而是曖昧不明的膠著心情,一切都是充滿誘惑的,愛苗悄然滋長,但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是渴望著與他的身體接觸與心靈溝通的,困惑著自己的性向,擔心著他的猶豫與退縮,以及害怕著自己的與眾不同遭到排擠、霸凌。
這樣狀態下的灰色維度,就是用友情來掩護心中的愛戀,用兄弟情來暗渡陳倉,在櫃裡享受短暫而甜蜜的片刻,那種難言之隱,恐怕是與父執輩、同性戀與異同志之間,最深的一條鴻溝。在30年前,是難以跨越的。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就是導演柳廣輝的故事,就在解嚴的當下,以兩個高中生張家漢 (阿漢,陳昊森 飾) 與王柏德 (Birdy,曾敬驊 飾) 一起經驗的性啟蒙為主軸,鑲嵌了父權時代緊張的親子關係,更點出了當時社會氛圍,威權主義對人民思想的箝制,恐同人士對同志的霸凌,刻板印象對女性的壓迫,升學主義是唯一的王道,正如歐神父 (法比歐 飾) 在電影裡不時提醒的關鍵台詞「活在當下」(Profiter du moment)
蔡藍欽所唱的《這個世界》,從神父在電唱機裡所播放的愛爾蘭民謠《丹尼男孩》(Danny Boy) 之後,接下了電影的主軸,從《丹尼男孩》的孤單落寞到《這個世界》,明顯的嗅到愛的氣息,這股氣息讓人豁然開朗。《這個世界》出現在點唱機裡、軍歌比賽裡,劇情的安排,或許是讓這首歌帶有些叛逆,但又對未來懷有憧憬,也使人對時代的緬懷油然而生,好比一種「後戒嚴時期」的「健康寫實主義」的延伸,它強調台灣人性格的光明面與社會正向的力量,理想太清高,拉開了與現實的距離,但何嘗不是一種正面清新的鼓勵作用呢?
蔡藍欽,是一位創作歌手,當年以素人之姿,發行了第一張專輯《這個世界》,只可惜唱片尚未問世,他就在22歲時英年早逝,從此,他的故事與歌聲,永遠停留在我們無限回憶與惋惜裡。但這張專輯 (其實是卡帶) 是用《這個世界》在B面收尾,似乎前面的11首歌,是被升學主義、苦澀單戀、憂傷煩惱、茫然若失等等情緒壓的喘不過氣,在B面的倒數第二首用輕快的曲風《告別憂傷》之後,最後用《這個世界》為這張專輯總結,正如最後兩句歌詞「用你的關懷和所有的愛,為這個世界添一些美麗色彩」,就是如此的雲淡風輕,為蔡藍欽短暫而傳奇的人生寫下了海闊天空的註腳。
同樣的,這股雲淡風輕與海闊天空,從澎湖的岸邊,穿越太平洋,在30年之後,來到在多倫多的海邊,阿漢與Birdy的久別重逢,在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輕聲耳語的以吉他伴奏,娓娓道出那一段純情的初戀回憶。是的,正如阿漢所說「每個人的初戀,都跟史詩電影一樣偉大。」卻也是最刻骨銘心、最私密的回憶,於是在電影的最後,收起了所有的火熱與激情,舉重若輕的唱出「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忘記了時間這回事,既然決定愛上一次就一輩子」,再看看多倫多的海景,兩人異地相逢,雖然人事已非,一切是那麼陌生,也是如此熟悉,或許中年後的兩人對待感情的態度,除了更為成穩內斂,但也多了幾分豁達,與他們相識之出的點唱機裡所播放的《我的世界》,相隔30年遙遙呼應。
此外,王彩樺所飾演的阿漢母親,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戲份不多,但卻是讓我們看到對於同志情誼默認的第一道曙光,或許是出於對兒子的愛,也或許是一種長年失溫的家庭氣氛、失衡的夫妻情感的一種溫暖的嚮往,或許她的若有所思,是既驚訝又疼惜的五味雜陳。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彷彿也承襲了《春光乍洩》、《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女朋友•男朋友》的情境,譬如海邊、瀑布、長途跋涉、同性情誼、社會運動等等,這長達近兩小時的影像故事,難道不是一種對過往的致意與回憶嗎?
誠如張國榮與梁朝偉在《春光乍洩》的精湛演技,陳昊森與曾敬樺在電影中的默契十足,柳廣輝正是看上了兩位新生代演員青澀的特性,沒有明星的包袱,可塑性強,也著實讓曾敬樺從《返校》以上演技有很多的突破,陳昊森則是以新人之姿挑大樑,似乎較偏向阿漢的故事為主軸,對於他的家庭狀況也有較多的著墨,牽引著當時不被接受的愛戀,從一次次的自我懷疑、對自己性向的自我認同探索,到對Birdy無法壓抑的愛戀,到最後的分離、失聯、尋找、重逢,似乎導演把劇情的重心交給了陳昊森與飾演中年阿漢的戴立忍。劇情對於同志情誼的刻劃既細膩感人又允執厥中,讓人回望這段苦澀的成長過程,不禁笑嘆兩聲,出櫃後的心靈富足,重逢後的喜悅滿懷,浮現在多倫多的海邊,是否又是另一個幸福的海闊天空呢?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