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74—電影從業者的終極叩問
(Babylon,2022)
─簡介─
故事講述默片方興未艾的時代,兩個熱愛電影的小人物──墨西哥裔的無名管家曼尼(迪亞哥·卡爾瓦 飾),和追尋明星夢的新演員妮莉(瑪格·羅比 飾),在某個影業大佬家的派對中相識後,意外地開啟了兩人的電影之路。
曼尼被當紅演員傑克(布萊德·彼特 飾)相中,從打雜的助理開始一路在片廠中扶搖直上;妮莉則是靠著自己的表演天賦迅速在好萊塢竄紅,成為聚光燈的焦點......
平心而論,【巴比倫】並非一部「好讀、娛樂」的電影。
當導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以三個人物、三條故事線若有似無地交織,來勾勒2、30年代所謂的「好萊塢黃金時代」,觀眾的確很容易會因劇情缺乏明確主線,而感到疑惑或無聊。
不過至少對我而言,本片正是因為創作者以極為詩意的方式,刻劃了明星、「電影人」們的風光及掙扎,濃縮了幕前、幕後人員的辛酸血淚,才使得這看似發散、沒重點的故事,也別有一番風味。
─核心命題是什麼?─
會讓某些人覺得【巴比倫】一片「失焦、鬆散」的主因,除了沒有明確主線外,我想更大的問題在於:
這部電影的「答案」很明顯,但「問題」卻十分模糊。
看到最後,大家都清楚導演要表達的是「因為我們喜歡看電影、著迷於電影的魔力!」可是這結論,是在回應什麼樣的命題呢?
事實上,達米恩·查澤雷就是透過電影中,三位主角在「好萊塢成名路」上所經歷的,那些既荒謬誇張,同時又帶有「傳奇色彩」的業界荒唐事,來扣問:
「我們為什麼要在這裡拍電影?」
大家加入電影產業,是因為這是一份薪水優渥、福利極佳的工作環境嗎?
顯然不是。曼尼跟著傑克來到片場的第一天,就馬上被派去處理大批臨演要求加薪的抗爭。
曼尼眼見著自己就要被這群暴民般的抗議群眾生吞活剝,情急之下只好搶了旁邊的牛仔道具,開始像驅趕畜生一般地驅趕暴動臨演,邊鳴槍邊逼他們上戲。
而底層的工作人員還在下面掙扎生存、弱弱相殘時,山上的導演和明星倒是十分愜意談論風花雪月。
這一幕看起來雖可愛幽默,卻是以最輕描淡寫的方式,道出了這產業金字塔中,頂端與底端待遇簡直雲泥之別的,極度不平等的現實。
還是說拍電影、在娛樂圈大放光明的好處,是可以「擠身名流」?
不過片中,性格狂放的妮莉來到所謂「上流社會」的豪宅宴會,馬上就發現了這些有錢人,表面上滿口仁義道德、高尚品味,實際上卻是一群穿著松鼠皮草、暗中性騷擾,且還動不動就狗眼看人低的偽君子。
甚至,當妮莉發現自己的父親也一樣當起了到處招搖撞騙的「假名流」,並意識到身邊圍繞著的都是一群看似光鮮亮麗,實則偽善懦弱的虛假勢利之徒時,她簡直是徹底崩潰。
不,「電影人」根本就不可能屬於這種地方。
那麼,想要「表現自我」、希望「被大家關注」,總會是投身電影產業的好理由了吧?
好不容易受到大銀幕青睞的黑人樂手Palmer(賈方·艾德波 飾),以為自己的音樂才能終於能被大眾注目;沒想到為了繼續站在攝影機前,他要忍受的代價,竟是將自己的臉塗得「更黑」、「取悅白人觀眾」的屈辱。
同樣的,大膽又愛現的妮莉,靠著膽識與不羈的形象迎來了一時的事業高峰;然而社會風氣一轉,她原本賣色、賣浮誇的優勢,馬上就成了被眾人鄙視的醜態。最終,無法裝乖、扮高貴的妮莉,在演藝圈中一落千丈、一蹶不振。
可見得,「活在世人眼光中」的代價太大;你會赫然發現,大眾要的並不是你「展現自已」,可是你卻很容易將自我、尊嚴、青春血淚等一切都賠進去。
那或許就像曼尼和妮莉最初許下的諾言、傑克酒後的豪情壯語那樣:拍電影是希望能「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名留青史?
但看看原本在默片時期叱吒風雲、意氣風發的傑克,產業環境一變,瞬間就虎落平陽,投資有聲電影失利,賣力的演出也淪為了觀眾的笑柄。
曾經在好萊塢裡如日中天、不可一世的大明星,就這樣被他口中的「進步、革新」給遺落、被他崇仰的「電影藝術」給唾棄了。後來不僅落得要去找影評吵架的狼狽窘境,連在爛片中尬一角的機會也是別人施捨而來的。
說到底,「拍電影」或許根本沒我們想得那麼神聖、崇高;而我們自己(在這產業中)也遠不及我們想像得那樣舉足輕重。
導演甚至還更狠心地,讓陶比·麥奎爾所飾演的黑道老大,帶領大家走入地下怪胎秀,指著那些奇形怪狀、宛若狗彘的畸形人類,說:
瞧,我們這些搞電影、拍戲的,本質上跟這些靠獵奇、刺激來吸引人們眼球的可悲怪胎,其實相差無幾!
劇情一路演下來,「電影產業」走了一遭,曼尼不僅砸了「事業」、失去了「愛情」,連小命都差點賠掉;傑克和妮莉二人的生命,也都隨著演藝事業的頹敗而落寞地結束了。名為「好萊塢」的美夢,到頭來竟是一場空!
此時,達米恩·查澤雷的這場「對影視從業人員的終極叩問」,才顯得格外地沉重而殘酷:
如果你以為的「好處」、你想像的(電影產業的)美好,可能都只是表象;其中辛苦、骯髒、黑暗,都那麼恐怖,那你為何還要來拍電影?
好萊塢是人人渴望的希望之光,同時也是讓不少人墮落的詛咒。若不是為了錢、為了階級、為了名聲或權力,這樣容易使人萬劫不復的地方,我們為何還要在這裡繼續掙扎、繼續奉獻自己的一切?
(這時候再來理解電影最後5分鐘的那個「答案」──曼尼多年之後再次來到影廳,重新想起了「觀賞電影」的感動──或許也才更能理解這答案的重量,以及其背後的辛酸)
─好萊塢:一個太過繁華的虛幻帝國─
明白了導演的「核心提問」之後,那麼貫穿全片的主軸也就呼之欲出了──那便是「幻滅」。
本片的標題「巴比倫」,在歷史上是個十分輝煌的文明。曾不只一次在短短一百多年間,由小小的城邦迅速擴張成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王朝,瓊樓玉宇、金碧輝煌,大家都以為如此繁盛的都城能夠永久屹立;殊不知巴比倫城每次的傾覆滅亡,也都和它的崛起一樣迅速。
我想不管是由天堂跌入地獄的傑克、大起大落的妮莉,還是夢想被現實擊垮的曼尼,他們「好萊塢夢破滅」的感受,大概都跟偉大的巴比倫城一夕間土崩瓦解一樣吧?
而電影開頭那場紙醉金迷、酒池肉林的派對,也同樣是在隱喻金絮其外、夢幻泡影般的好萊塢:
這場宴會,誰都想要擠進來占有一席之地,在其中發光發熱、縱情聲色;然而狂歡之後,可能什麼都沒留下。裡面的一切大小人物、榮辱興衰,都會成為過眼雲煙。此時人們才會發現,他們拚了命在其中追求的,最終竟只是讓人恍忽的浮華幻夢一場,以及清醒後的無限空虛。
至於達米恩·查澤雷為何選擇2、30年代「默片時期」作為故事主要背景,我個人猜測,這或許只是一種「切片取樣」;或許他覺得那個號稱「古典好萊塢電影」(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的黃金時期,更能代表這一產業的輝煌燦爛。
又或者,從「默片」到「有聲片」是個十分劇烈的變動;因此用「默片演員不適應拍有聲片」與傑克、妮莉等人的失勢衰微,可以更有張力地表現「幻滅」這一主題吧。
(我並不認為,達米恩·查澤雷他真的是想「讚揚默片」或「覺得那時候就是最棒的」……)
─觀後感─
總而言之,【巴比倫】是有些觀影門檻,也很「挑觀眾」的電影。相對鬆散的劇情架構和矛盾的情壞,並不見得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領略的。
且某些橋段,台詞寫得太有「說教意味」、匠氣太濃,也確實暴露了導演某些表現功力上的瑕疵,不免會令人感到有些可惜。
不過,片中那些光怪陸離、又緊張又好笑的片場秘辛,創作者暗藏在故事背後迂迴曲折的自我探問,以及華美、富有詩意的畫面,都使【巴比倫】展露了獨有的魅力!
即便這部電影離「傑作」仍有距離,不過至少跟其他同樣在賣「好萊塢情懷」的作品比起來,還是【巴比倫】更深得我心一些。
p.s. 類「打破第四道牆」
片中有一兩個十分有趣的橋段,就是當傑克正在和別人談論要拍攝「有聲電影」,而旁人反過來質疑他說「觀眾真的會想聽有聲音的電影嗎?」、「才不會有人要進戲院去聽噪音」時,旁邊的背景音都正好是有人放屁拉肚子或老婆摔東西罵人的噪音。
這等於是這部電影以自己「身為電影的形式」,來呼應故事中談論「電影」的內容呢~
真希望這種十分「後設」的小巧思可以多出現些……
#Babylon
導演、編劇 #DamienChazelle
主演 #DiegoCalva #MargotRobbie #BradPitt #JovanAdepo #LiJunLi
攝影 #LinusSandgren
剪輯 #TomCross
配樂 #JustinHurwitz
#露點 裡面不僅偶爾能瞥見旁邊的臨演 #露三點,甚至還有瑪格·羅比奶頭的特寫畫面哩!
(不知道這真的是瑪格·羅比?還是裸替呢?)
延伸閱讀:
【一步之遙】經典台詞
https://www.facebook.com/yosmoviesworld/photos/a.1677433702290469/4478852338815244/
【從前,有個好萊塢—小武替的好萊塢大冒險】
https://www.facebook.com/yosmoviesworld/photos/a.1729456767088162/2582722128428284/
【不!-向大眾娛樂說「不!」】
https://www.facebook.com/yosmoviesworld/photos/a.1374754535891722/5674129275954205/
【痛苦與榮耀—遲暮之年的療傷之旅】
https://www.facebook.com/yosmoviesworld/photos/a.1374754535891722/2593085110725319/
電影名人堂-瑪格·羅比
https://www.facebook.com/yosmoviesworld/photos/a.2333122486721584/2901683999865427/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