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篇文章
我這一輩子最後悔的事就是愛上了海。它讓我不能腳踏實地。
雙城故事

影評 鳥人:光環不再、年華老去的焦慮

2015-01-15 23:15:33


必須先在這裡承認一件事: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不能算是筆者欣賞的導演。筆者總覺得他過度地迷戀於呈現人世間的苦難,從《愛情像母狗》到《靈魂的重量》,再到《火線交錯》與《最後的美麗》,伊納利圖非常陶醉於讓他的觀眾感受到他電影裡人物們所經歷的每一個痛苦,而且影片往往說教味道過重。不過可喜的是,這回伊納利圖開始尋求風格上的改變,《鳥人》不止少了前作的沉重,還添加了不少的喜劇成分。

雷根(米高基頓 飾)曾經是大銀幕上的超級英雄,但如今只被視為過氣演員。為了演藝生涯中最後一次翻身的機會,他試著自編自導自演一部百老匯舞台劇,但是一連串的考驗逼得他喘不過氣…

由於導演伊納利圖之前接受訪問時批評了現今美漫超級英雄片的現象,觀眾可能會期待本片會是部反諷超級英雄電影的作品。不過,《鳥人》比較想要諷刺的是娛樂性行業。現今的娛樂圈是個高速汰舊的環境,新一代的明星一波又一波的湧出,曾享受過成功滋味的大牌得面臨步入中年、年華老去的焦慮。當觀眾看著雷根一步一步走向毀滅,一場意外反而又使他名聲大噪,可見得「名氣」這個東西是多麼虛渺、荒謬;男主角被逼迫面對時間與潮流的推移,試圖不讓自己被洪流淹沒,然而名聲稍縱即逝,沒有什麼是永遠的,那又該抓住什麼呢?自己的價值又在哪裡呢?

在觀看《鳥人》時,實在是無法不將雷根作為伊納利圖的代言人,特別是伊納利圖藉由雷根道出他對藝術評論(art criticism)的蔑視,如片中藉由主角的口中講出「A man becomes a critic when he can’t be the artist。」(當一個人無法成為藝術家,他便當上藝術評論家。)好吧老兄,我們了解,你不屑評論家。不過,有趣的是當艾瑪史東所飾演的女兒跟雷根說 「You aren't doing this for the sake of art。」(你做這些才不是為了藝術),不禁讓人懷疑,主角到底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沒過氣的演員,還是真的為了對藝術的熱愛?

當你觀看《鳥人》時,你會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在鏡頭運作上,影片效仿了亞歷山大蘇古諾夫的《創世紀》(2002):整部戲是以一鏡到底的方式來呈現的。不管是在對話、動作,甚至變換場景,攝影機都一刀不剪、如流水般自由地移動。當然,這是通過一些巧妙的剪接技巧和數位技術才可以辦到的,不過片裡也有不少長達數分鐘的戲都很明顯的無剪接,挑戰了攝影師與演員們的能力。單單是《鳥人》總共拍攝只花了29天就相當的令人難以置信。

筆者確實也被這種驚人的嘗試給震撼到了,不過,這種「一鏡到底」的形式是否有幫助故事本身?如果只是運用大量長鏡頭的話還可以說是讓電影增加點真實感的效果吧,但是「一鏡到底」的作法似乎就有點噱頭味太重。畢竟,這只是除了美學以外就無太大實質意義的形式。一部電影──特別是好電影──的鏡頭運作一定有導演自己的原因,它的型式選擇可以突出導演的想法,或者是帶給影片獨特的節奏。但是本片的鏡頭運作似乎是導演執著的自我挑戰多過於服務主題,「一鏡到底」倒是變成一個大型的特技,使得觀眾變成關注於電影的形式多於內容。

演員方面,由曾經演過九十年代的《蝙蝠俠》的米高基頓來扮演戲中過氣的男主角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畢竟雷根所經歷的挫折基頓自己可能也曾經面對過。愛德華諾頓或許因為麥克基頓的緣故而被忽略了,不過筆者誠心地認為這是他多年來最傑出的演出,不禁讓人懷疑為什麼他近年來的星運會如此暗淡。

不論是在戲劇、表演、攝影、音樂、節奏,《鳥人》都是值得推薦的。本片稱不上是完美無瑕,不過對筆者來說,導演伊納利圖在不失去以往風格的情況下以喜劇的方式處理本片就值得稱讚了。


電影爽度:8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

鳥人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麥克基頓 愛德華諾頓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