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貫穿整部電影的即興爵士鼓配樂,並搭配整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宛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人生舞台,戲前戲後都精彩又令人抓狂。故事描述一位紅極一時的超級英雄,鳥人演員雷根,在退去明星光環後將所有生活重心投入到百老匯舞台劇中,期望開創事業的第二春。電影利用一鏡到底的手法,將演員在台上台下的界線模糊化,將現實與戲劇之間變的混亂不清,堪稱一大突破及賣點特色;而隨著電影時間的推進,鏡頭穿梭在狹窄的空間中、舞台劇戲院的後台、前台、觀眾席、百老匯大街、紐約燈紅酒綠的街頭,並透過跟拍式鏡頭的運鏡,宛如觀眾穿梭在實際的電影所創作出的時空之中,令人真實感受到生活被壓迫地喘不過氣,壓力、緊繃、瘋狂,種種讓人感受到崩潰邊緣、搖搖欲墜的緊張感,電影確實成功營造了這樣特殊的氛圍。
「鳥人」當中呈現的是瀕臨崩潰的舞台,神經緊繃到極限的荒唐戲碼,大量臉部特寫將每位演員的五官神情捕捉的一覽無遺。不論是面目猙獰的飆罵,或是落魄潦倒的失落表情,每位演員所扮演的角色定位與主角雷根產生連結,有如棉線穿過針頭、棉線崩壞後開始變得糾結不清,而最後是一團混亂的局面。個人認為,「鳥人」中最精彩但又最讓人感到不適的,莫過於每位角色的營造以及各個演員對於角色的詮釋:每位演員從即將上映的舞台劇出發,分別在台上台下有著不同的身分,而身為旁觀者的我們,被長鏡頭的連續空間混淆,不論在銀幕前後的人們終將分不清現實與虛幻;尤其以其中不時加入主角雷根的腦內小劇場,低沉的鳥人說話方式配合著自我想像的超能力特效,讓「鳥人」進一步將現實與虛幻的界線打破,讓電影整體呈現超現實又奇幻的風格。
現實與虛幻間透過長鏡頭的技法,界線模糊而顯得渾沌
然而,大量使用一鏡到底的運鏡手法,整部電影完全不破格的結果,造就的是非常連續性的空間。當中切換場景的方式,事實上在電影的時間上是已經加快、忽略了,雖然想法獨特且創新,但這讓一般觀眾忽然無法適應,在觀賞電影的當下,思考無法跟上節奏而產生落差。這樣的落差反而讓觀賞電影的同時無法連續,腦袋在連續又不連續的矛盾之下,讓壓迫感加劇。我認為「鳥人」所想傳達的便是這樣「強迫推送」的感覺,主角雷根的生活一團糟,可望獲得粉絲的關愛,所以嘗試以舞台劇「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種種咬文嚼字的文藻,希望自己在藝術中找到曾經失去的光環。而藝術舞台劇太過前衛、好萊塢商業片又太普及通俗,兩者間的平衡值得觀眾思考。這不僅讓我想起知名的喜劇小短篇:黑人二人組,在”Dicknanigans”中創作了一部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行為藝術小劇場,看似曲高和寡的內容,台下的觀眾們卻竊竊私語地討論,不懂裝懂,與他人陪笑,讓人格外諷刺。我想在「鳥人」中的主角雷根,試圖在通俗的超級英雄演出後,透過藝術劇場找到心中表演欲望強烈的真實自我,卻在現實生活中頻頻碰壁,遭遇到許多鳥事,透過鏡頭讓觀眾的心情隨之感受。
知名的喜劇小短篇:黑人二人組,在”Dicknanigans”中便是對這種曲高和寡的前衛劇場以及虛偽的觀眾們提出諷刺
當然,「鳥人」所想表達的也是對演藝圈、媒體界以及娛樂相關產業的嗜血生態圈提出諷刺控訴:電影中巧妙地置入了劇評家,短短的500字專欄便能賜生賜死一部嘔心瀝血的戲劇,縱使這部舞台劇的製作團隊再努力、演員們再用心,權威的高度不容挑戰,實在令人不寒而慄;電影中也探討了網路媒體的崛起、社群網站的氾濫。個人認為,透過米高基頓、艾德華諾頓以及艾瑪史東分別飾演的主角雷根、演員麥克以及雷根的女兒珊,老與少的兩世代衝突闡述娛樂型態的變遷。個人相當喜愛艾德華諾頓這個角色配置:在電影當中,演員麥克代表著年輕演員極具天賦但作風我行我素,是舞台劇組中的不定時炸彈,時常脫序的行為卻是團體中不可或缺的成員。艾德華諾頓在「鳥人」中不計形象的扮醜,演活了這種年輕世代的臭屁角色,同時在與艾瑪史東的故事線中串起了與主角雷根的關係;雷根代表著舊世代的超級英雄,曾經披著滑稽的鳥人戲服,對照到對白中提到近年來火紅的MARVEL復仇者聯盟,以及幾位因超級英雄而崛起的演員,雷根再不會使用網路、新型態的媒體運作模式情況下漸漸被淘汰,民眾們只記得他是鳥人,而不在乎他是一位準備演出舞台劇的演員,因此觀眾的認知,其實就是鳥人準備演出舞台劇罷了。如同現在許多現實世界的演員,如小勞勃道尼在演出鋼鐵人後大紅大紫可說是鹹魚翻身,但在後續如「大法官」、「福爾摩斯」等電影作品中,許多觀眾仍然對於他身為東尼史塔克的殘影印象揮之不去。回到「鳥人」電影本身,除了前述演藝工作者嘗試對「藝術」與「商業」兩者取得平衡,其實也講述了身為「演員」的本質:如何再嘗試扮演每種不同角色時,全心投入各種戲路的演出,並在演出後抽離自己,成就不同角色的個性,對每個扮演的角色負責,才是好演員。
整體而言,「鳥人」的故事劇情簡單,但角色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電影因為使用全片一鏡到底的手法,使得角色的營造與交代上需要觀眾在每句對白中找到線索而串聯。「鳥人」成功營造了舞台劇工作團隊的臨場感,創造了身歷其境的電影時空,但在故事的流暢性、劇中角色個性方面顯得混亂。觀眾的腦袋強迫在短時間內硬塞入了大量不間段的影像畫面,毫無片刻喘息,劇烈的強迫感使得在觀賞「鳥人」的當下無法好好享受這觀影時光,實為可惜。個人認為,「鳥人」是部令人驚豔的創新實驗性電影作品,但可改善的空間仍然很大,混亂又龐大的故事舞台中,有跡可循的秩序仍然需要努力經營。就個人而言,觀賞「鳥人」猶如欣賞畢卡索的立體派畫作,畫作中任何立體的事物宛如被撕碎後重新拼湊成平面的影像。如何在失序的渾沌中找出立足的視角,「鳥人」似乎將這個議題重新拋回觀眾,希望觀眾自己努力在這滿滿的兩小時內找到,使得觀影的過程中相當辛苦。個人在觀賞的當下,感覺如同站在搖搖欲墜的崩潰邊緣找到立足點,卻每每找到看似穩固的地面,實際上卻又開始崩壞。從電影開始到結束,腦袋始終一片混亂,而在觀賞後慢慢將情緒整理、開始把這混亂的電影拼圖重新排序後,方能了解思考到電影背後的寓意,但在觀影的當下其實是無法思考的。
"鳥人"當中的演員們,不計形象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
大量近距離的臉部特寫,讓故事劇情張力十足
故事劇情:
劇情簡單,但角色間的關係非常複雜,宛如蜘蛛網般以主角雷根為中心擴散。一般觀眾在這兩小時內,透過一鏡到底不間斷的影像裡,除非思緒清晰,思維快速的人可以馬上意會故事當中的秩序,不然是需要在觀後慢慢整理。而故事中嘗試講述演藝圈、媒體界、藝術工作者的相關產業生態,諷刺當今娛樂產業工作者與觀眾間的關係,其實劇本的深度相當足夠,且張力十足。在故事的呈現上,可感受到導演阿利安卓的用心,各個故事線的錯綜複雜與極具巧思的布置,在劇中許多演技派演員的演出之下,整體而言,每位演員的演出都十分精彩。綜合上述,個人對於「鳥人」的呈現手法給予鼓勵,在創新的思維上給予肯定,也在演員的表現上給予支持,但在表現法、故事編排上,期待在導演阿利安卓未來的作品中看到更進一步的改進。(8.0 / 10)
影像美學:
全片一鏡到底的運鏡,絕對是一場創新又大膽的豪賭。電影的畫面呈現、色調非常鮮豔,在場景的配置上,鏡頭在狹小的戲院中穿梭,影像成功營造了緊張又壓迫感十足的氣氛。而大量的臉部特寫、人物跟拍取景等影像,也重申了「鳥人」是一部以人為主題的電影,演員們透過這樣的影像布置,讓電影相當精彩。(8.5 / 10)
電影配樂:
「鳥人」配樂以非常即興的爵士風格打擊樂貫穿,透過安東尼奧桑切斯,這位知名的墨西哥爵士鼓手,隨興又熱情奔放的曲風,讓「鳥人」的故事流暢度隨之大增,劇情的節奏上也相當快速。同時,也配合著電影角色間的對話,增添了一絲幽默感。沒有過多華麗的旋律,也沒有氣勢磅礡的交響配樂,只有簡單又感覺隨興的爵士鼓樂,反而造就了「鳥人」除了一鏡到底外相當令人驚豔的特色。(8.8 / 10)
視覺特效:
個人相當喜愛一鏡到底這種拍攝手法,原因在於看得出導演在劇本上的巧思,以及製作團隊上合作無間的默契。而全片一鏡到底的「鳥人」,確實是吸引我觀賞的一大主因,然而這樣大量的連續性影像,不斷強迫的塞入腦袋之中,讓人無法喘息。這樣強烈的壓迫感,反而讓人感到坐立難安且不適感。而電影中加入了許多主角想像的超能力橋段,在特效上雖然不如其他商業大片有著大場面又驚心動魄的特效場景,但這樣的小巧思,讓電影在虛實之間轉換呈現超現實感。個人認為,「鳥人」的故事整體,宛如主角雷根嘗試演藝生涯突破的成長旅程,帶點奇幻的元素,卻又充滿著現實世界。不仿從主角心境變化的觀點切入,應是「鳥人」最好的觀影立足點。(7.0 / 10)
觀眾取向:(不計分)
喜愛劇中演員的觀眾(包括米高基頓、艾瑪史東、艾德華諾頓、娜歐蜜華茲、查克葛里芬納奇等)
個人總評:8.0 / 10
電影預告片:
電影製作毛片: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