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篇文章
What can i do for you?
Godfather

影評 集體虐童的扭曲人性

2015-05-09 16:23:41


 

 

 

 

美國式犯罪/An American Crime

 

劇情簡介

根據1965年震驚社會的真實犯罪事件改編  

十六歲的席維亞﹝艾倫佩姬飾﹞和珍妮﹝Hayley McFarland飾﹞兩姊妹,由於爸爸是馬戲團工作人員,需要長在外奔波,因此姊妹兩人暫時由一位單親媽媽格特魯德﹝凱瑟琳基納飾﹞照顧,以每週20美元為代價,一開始都是個輕鬆愉快的日子,但當有一次支票晚來時一切都漸漸發生了變化。

另一方面情緒一直不太穩定的格特魯德共有六個孩子,五個是與前夫的孩子,最小的兒子則是她同鄰中22歲的安迪所生。最大的女兒寶拉只有十九歲卻懷上了男友的孩子,寶拉同希維亞分享了這個秘密,但是希維亞卻為了保護寶拉而不小心說了出來,結果寶拉開始向深愛她的母親控訴希維亞的種種不實罪證,格特魯德決定必須懲罰這個壞女孩。希維亞被關在黑暗的地下室裡被施以各種難以想像的暴行,而且折磨她的不僅僅是格特魯德一個人,還有她的五個大孩子以及一大群鄰居家的孩子…

 

首先要提醒的這部片可謂十分『重口味』,它的重口味指的不是像『傷心小號角』一般病態瘋狂,而是像『下流賭局』一般,如此的真實、如此的緊貼人性,讓人不由得打從心底覺得,也許同樣的事也正在我們周遭反覆上演,只是我們並不知道……或裝作不知道罷了。由於這部片不單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連裡面的台詞都是參用當時的法庭證詞來做改寫,更增添了它在戲劇表現上的真實性,而對人性的刻畫也更加的細膩深刻。

 

沈默大眾-鄰人們

 

每當看到這種虐童新聞時,總是會有人義憤填膺的大抱不平,但現實身活中卻有許多人轉過頭去不管閒事,在本片中當席維亞被虐待時的叫聲曾多次的傳入鄰居的耳朵,但他們始終若無其事的對自我說別管他人的閒事,而在鄰居的孩子看到被虐待席維亞回去告訴家長時,也都只得到消極而敷衍的回答,絲毫沒有任何不妥的感覺。而這樣的情況在電影裡做了生動的描寫,電影中檢方曾在法庭上詢問過一個鄰居一些問題,就某個意義來說它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它的內容是:

 

檢:是否對她(格特魯德)有任何內疚或仇視的感覺。

鄰:喔,不,我不能這樣評斷(Judge)她

檢:對不起,請再說一次

鄰:我不能這樣評斷她(I can’t Judge her)

 

想像一下,他們現在正在法庭上,鄰居曾親耳聽過屋裡傳出女子慘叫聲,現在也知道屋裡發生了什麼事情,當被問到對她的感覺時卻用了不能評斷她作為回答,這句話回答得相當有意思,在片中當時的美國生活宗教仍佔有相當的地位,主角們每週還是都會去教會,女主角也常帶著聖經,雖然不知道這位鄰居有沒有常去教會,但從片里的表現推斷應該是有的,而“不能評斷他人”這句聖經裡的字句,對這位鄰居而言想必也是相當熟悉,為什麼在這時候會特別用它的變形提出來?有沒有當鄰居在面對檢察官時心裡想說的其實是“別評斷我”(don’t  Judge me)呢?

如果是這樣那一切似乎合理許多,鄰居之所以無視於這一切求救的訊息,無非是因為鄰居覺得這不關她的事,她並不身在其中,所以她也不會對其他人提出任何評斷,因為,這些是對她而言根本不存在,不存在於她的世界之中,聽來似乎有點誇張,但這就是沈默的本質。

 

道德禁忌-格特魯德家的孩子與鄰居孩子

 

當虐待發生時,家裡的孩子到底是怎麼面對這一切,甚至接受它、更進一步加入加害者的行列當中,最近有一本書寫得極好叫『好人總自以為是』,裡面提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包括像孩子是怎麼學會『道德』,道德心理學向來就被歸類為發展心裡學的一環,它們致力於了解兒童是如何明白是非對錯的問題,目前最有說服力的沒過皮亞傑的理性論,他主張兒童是為了自己而自行理解,而且唯有到心智準備就緒也有適當經驗時才能理解,簡單的說是透過自我與外界的互動建構而成,這點在這部片裡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驗證。但一切總要有個源起跟理由,說起來也真令人訝異,想不到就跟最原始的禁忌規範一樣『不敬跟不潔』。

複雜的心理學說就不提了,透過指責其偷錢(不敬)跟性濫交(不潔),那些小孩就可以在心理上輕鬆地繞過自己每週所上的主日課的諄諄教誨(畢竟教會不也說這些是罪嘛),相信在地下室的可憐人是罪有應得的,即使她什麼都沒做,片中的小孩們幾乎每天恣意的虐待席維亞,甚至邀請鄰居的小孩子們一起同樂時!對於深感不安的其他孩子們,他們總說:『沒問題的,媽媽說可以』。接著便是一連串的酷刑取樂,而在有了第一次體驗之後接下來的事情也就變得簡單多了,有許多時候當其他人虐待席維亞時格特魯德也在現場卻對此視而不見,更加重了他們的“玩樂”之心!甚至在格特魯德的要求下,在席維亞的肚子上刺下I am a prostitude and proud of it (我是妓女且我感到驕傲),如此卑劣的文字,這些鄰居孩子又是怎麼看待這些事的呢?當他們虐待席維亞如同她是一個玩具時,心裡曾有過什麼樣的想法呢?

在法庭上當他們被問到為何要對席維亞做出如此殘酷之事時,他們一概以『我不知道』作為回答。也許他們的確不知道自己當時在想些什麼只是覺得好玩,或許他們認為格特魯德說可以就可以了,但回過頭來說他們是怎麼做出這些判斷的呢?

以皮亞傑的理性論為例,孩子們透過格特魯德對席維亞的虐待行為與不實指控,自行的理解、規劃了一套規範,『媽媽是對的,席維亞是壞的,壞孩子要罰』,簡單的理論但那時孩子們的心智雖不夠瞭解事情的嚴重性,卻有足夠的經驗教導他們錯誤的觀念是對的(除去最大的兩個孩子以外,她們已有足夠的年齡可自行做出判斷,但卻選擇袖手旁觀),當在法庭上時,有些孩子了解自己所犯下的過錯轉而支持檢方,提供事實真相指控其行為,只可惜都為時已晚,席維亞早已不在。

 

替罪羊或藥物-格特魯德

如果不提到格特魯德那這篇文章勢必不完全,為什麼格特魯德要一再的虐待席維亞?有許多種不同的面向可以解釋包括流言風波、嫉妒她年輕貌美或是質疑其偷東西,但這些都不比一個社會學的名詞的解釋來的精確:『替罪羊』

  

  在一個社會中各親近的個人與群體之間,由於彼此相似而破壞了重要且必要的區分,造成人與人之間或諸人群之間的緊張、衝突與暴力。以暴易暴造成社會衝突無法遏止,唯一之途便是集體施暴於一「替罪羊」,如此社會群體的和諧與團結可獲得保障。許多人類社會的神話與儀式便是反映或重複這起始的「替罪羊事件」。~ 勒內.吉拉爾/著 《替罪羊》

 

一個飽受經濟壓力獨立撫養六名小孩的單親媽媽,不但身體飽受病痛、自家的小孩又發生未婚懷孕等情事,使得她精神瀕臨崩潰的邊緣,這時他的大女兒又在耳邊叨念一些有關席維亞的壞話,自然會讓其想藉此洩憤,而在片中也將如此心緒表現得相當淋漓盡致,一方面知道不是席維亞的錯,另一方面卻又想藉由處罰她令家庭團結。而到最後卻也走向極端。當然還有另一個因素應該也不能放過,那便是『藥物』。剛好最近我看到一則短片,我想……沒有能比它傳達藥物濫用更好的表達了,在此附上影片連結

『藥命輓歌 (中文字幕)』

https://forgetfulbc.blogspot.com/2014/12/bear.html 
 

片中是偽家庭用藥廣告片,只要在表達家庭用藥的危害,看完這部電影反觀對這則廣告不由得產生更深的感觸

總結-本片

整體而言這部片十分推薦,不但可以見的到年輕時的艾倫佩姬,對人性也會有更進一步的反思,是適合看些嚴肅冷酷題材的人,由於本片其實沒有血腥畫面,所以一味追求B級爽快的人可能不太合適。

 P.S.雖然真實性很高,但竟是改編作品,劇中有些地方跟現實有所出入,如有興趣建議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多方比較。 

 

個人部落格連結: Game&World-四三日之間

個人粉絲頁連結: 從遊戲看世界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7

美國 犯罪 虐童 人性 道德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