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真相,我們總是喜歡謊言,即使那更加的不堪
但我們喜歡它、擁抱那污穢的痛苦,因為那是我們的或希望成為的一部分,而真相是如此的殘忍又不討喜。小時候總喜歡玩一些無聊遊戲,有些人喜歡惡作劇打電話話去別人家假扮成別人,當然,現在變成別人打電話來時,我們假裝成別人,不管是詐騙集團或請他人接說我不在,這種遊戲我向來玩不久,總是會被一吐為快的感覺淹沒而笑出場來。但當這些成為自身的一部分時,什麼才是真的呢?是自己一直相信的?還是發自內心想相信的?
(延續控制的經典畫面)
雖然作者都是同一位,但由於導演是不同的。電影拍攝的方式也有些變化,雖然大抵還是延續跳切過去與現在中引導觀眾,仍舊會有些差異,我個人是比較偏好【控制】的大衛芬奇。
主角是由莎莉賽隆所主演的麗比天(Day是姓,奇妙的姓但跟片名相得益彰),作為滅門慘案的唯一存活者,她向來過者無所事事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事情開始有所改變,麗比天(在極不願的情況下)回顧早已塵封的往事,並從中發掘真相的故事。
如上所述,敘事的方式延續【控制】的來回交錯,而這次由於題材的關係更加的頻繁,可以說是每增加一個新的線索就來回一次。而在節奏的掌握上並沒有太拖延或太急速的狀況,都能在恰好的時機做切換,對我而言也許是太喜歡大衛芬奇的拍法,反而覺得這樣感覺其來似乎有些平淡,但也可以說是個人喜好的問題。
這部片有許多的好演員,不管是演技派的名模演員莎莉賽隆(兼監製),還是以小蘿莉之名而響噹噹的超殺女克羅伊。而劇中的經典橋段殺手俱樂部,其原形可以回溯至1928年(一說1930年)在倫敦成立的偵探俱樂部(The Detection Club),是由當時英國的偵探小說作家所成立的俱樂部,其中最知名的成員莫過「謀殺女王」阿嘉莎・克莉絲丁。而該俱樂部主要是作家們間的交流活動,並確保其古典推理小說的寫作不被一些怪力亂神的神祕因素參入。早期會員入會時,皆需要遵守規範拒絕抄襲和盜用,甚至要進行會員誓約的儀式。
誓約內容如下
”Do you promise that your detectives shall well and truly detect the crimes presented to them using those wits which it may please you to bestow upon them and not placing reliance on nor making use of Divine Revelation, Feminine Intuition, Mumbo Jumbo, Jiggery-Pokery, Coincidence, or Act of God? “
(簡單翻譯:我會認真的寫「推理」小說,不放些有的沒的偷工減料)
殺手俱樂部的設定也是本書作者的最愛,作者還親自下場扮演其中一位。成員所扮演的角色雖然不能確定,但當談到鮮紅裂嘴的謀殺懸案時,在美國知名度最高的莫過「黑色大理石懸案」了。這部片也曾改編成電影,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不確定是左圖或右圖是作者所扮演的角色,而底下是【黑色大理石花懸案】的劇照,
為避免誤傷膽小人士就不放歷史照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上網google)
觀影預期
本片雖然是由【控制】的同一作者所寫,但由於探討的議題之緣故,不會像【控制】一般充滿對立的張力,而是一種抽絲剝繭的細細引導,如果喜歡偵探推理類型的觀眾可以考慮嘗試。
個人部落格連結: Game&World-四三日之間
個人粉絲頁連結: 從遊戲看世界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