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多少人能記得小時候那種單純的快樂?
  比如說夏天的夜晚十分悶熱,爸爸回家買了一支冰棒給你,嘴上綻開的笑容大到彷彿可以把冰棒整枝塞進嘴裡,那是一種簡單、純粹、無雜質的喜悅,因為一無所有,對於獲得的每一份事物都有著心滿意足的喜悅。

  長大後我們開始索求更多,在成績上要更多、在業績上要更多、在錢財富貴知識情感上要更多,我們認為擁有愈多會愈來愈快樂,直到發現在擁有前我們一直不快樂,或者擁有再多也回不去童年最純粹的快樂。
  然後我們就開始迷惘、徬徨,到底什麼是快樂、怎麼才能快樂?

  我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我不快樂,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從汲汲營營的迎合世俗價值觀到真心聆聽自己內心所求,從歷經重大創傷到回復人生重心,中間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探索,從書籍、從電影、從各種勵志和心靈成長的故事。
  現在快樂是我的人生指標,大多時候都正面和樂觀的面對生活,雖然幾乎不再需要藉由外力找回快樂,但偶爾看看《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這類電影還是有充滿正面能量的感動。
  

  《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男主角Hector(賽門佩格 飾)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他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規律生活讓他安心,但幾個突發的意外戳破他看似圓滿實則空洞的假象,他發現連自己也不懂什麼是快樂,更遑論讓病人快樂,於是他決定展開一場未知的冒險,去中國、去非洲、去洛杉磯,尋找快樂。

  這種藉由旅途的經歷發現自我的故事並不少見,前陣子最知名的算是電影《白日夢冒險王》,還有經典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都是,但也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白日夢冒險王》是為了找回失落的底片而意外踏上旅途,《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為了尋找寶藏而意外踏上旅途,他們都是為了某個實質的目的而開啟旅程,但《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則是一開始就為了找尋抽象的人生意義而開啟旅程。
  結果三者都殊途同歸,不管一開始是為了實質的東西或抽象的概念而旅行,最後那些經歷都會化為人生的體悟與感動,而且最重要的東西永遠是在初始的地方。

  希望你們不要覺得我在劇透,尾段某位心理學教授說:「我們不應只著眼於追尋快樂,而忽略追尋的快樂。」重要的不是Hector有沒有找到快樂、快樂是什麼,而是他在追尋的過程本身就是快樂,放輕鬆享受於電影每一刻片段的過程,緊張的危險的有趣的溫馨的經歷,Just enjoy it!


  最後教授進行了一項情緒診斷,如果情緒是顏色,那麼不同情緒出現在人腦中的反應就會呈現不同的樣貌。
  當Hector在測驗過程中接到女友打來的電話,頓時所有現實與幻想的畫面、擔憂與喜悅的情緒全部浮現,他的腦中呈現的情緒也複雜多變,最後整合為一。

  我的理解是,人活得愈大,經歷過的事情愈多,很多事情再也回不去孩提時代的無知,但即使生活多舛多變、人心複雜難解,各種煩惱憂愁不斷接踵而來,你仍然可以選擇看待事情的角度,可以選擇接受自己的恐懼和不完美,專注在會讓自己開心的人事物上,其他狗屁倒灶的事情就幽默看淡。
  我包容自己的恐懼,接受自己的不足,面對或者轉化,讓心念維持在快樂的頻率,並不是這些負面的事情就會消失,而是我懂得他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不害怕也不逃避,全然的接受一切,享受當下此刻。

  這時候的快樂不像小孩子簡單無知的快樂,大人的快樂又複雜又單純,有點像是看透世事之後的豁然,是心念選擇了天真樂觀,擁有的是全然的快樂。


  講得有點抽象,但我想懂得人就會懂,或者也可以看看《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感受一下那種有點靈性玄學的意境。

  即使你看完之後對於何謂快樂、如何快樂的答案還有點模糊,只要記得最後Hector對於快樂的三種層次領悟就好,由低層次到高層次分別是:「我們都有快樂的能力」、「我們都有快樂的權利」、「我們都有快樂的義務」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外力因素來得快也走得快,但你的心念永遠都有選擇,可以選擇朝向快樂或不快樂的方向,可以選擇接受不管好壞都是自己的人生。


  最後的題外話,Hector的女友由羅莎蒙派克飾演,因為她在《控制》裡的形象太過鮮明,我在觀看電影時一直好害怕女主角會一刀砍了男主角……


延伸閱讀:

《白日夢冒險王》觀後感:加深實踐年度目標動力的勵志電影 
《控制(Gone Girl)》觀後感:從一場驚悚犯罪看出婚姻的真諦 


---

原文發表於痞克邦部落格《艾厲森夢遊仙境》:
https://allison220.pixnet.net/blog/post/200211855

歡迎加入Allison 艾厲森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Allison220.wonder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