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篇文章

影評 《Boyhood (年少時代)》

2015-12-24 11:57:07


“It’s always right now. 
You know how everyone’s always saying seizes the moment. I don’t know, I’m kind of thinking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like the moment seizes us.”

 

電影《Boyhood(年少時代)》乍看似小菜一碟,卻餘韻無窮,充滿魅力深藏不露。
它或許不會成為主流的首選,卻能夠入圍越陳越香的經典。像一口溫潤滑順的熱酒,香氣四溢、愜意醉人,讓溫情與希望回甘,值得品味再三。 

導演Richard Linklater的名字可能沒那麼熟悉,但你不會不知道《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時(1995)》、《Before Sunset愛在日落巴黎時(2004)》和《Before Midnight愛在午夜希臘時(2013)》的系列作品。同樣玩弄著時間歲月,這次在《Boyhood(年少時代)》裡,他突破性地發揮了縮時攝影的電影魔法,時光的推移如行雲流水,細膩且自然。 

電影從Coldplay的Yellow開場,隨著流行轉向至Arcade Fire。不單是音樂到位,這部片用心的地方藏在小細節裡。陪著我們長大的Harry Potter、七龍珠乃至星際大戰、吹得大大的泡泡口香糖、打保齡球和Game Boy,接著進化到 Xbox和Wii。休士頓太空人隊棒球歷史性的一刻,甚至是整個社會政治氛圍的轉變、不同年代的穿著、色調和剪裁,這些環境元素在《Boyhood(年少時代)》裡渾然天成的原汁呈現,毫不矯情造作。寫實的風格也有助於觀眾融入每個角色的生命。

從屏幕中,我們隨著孩子的目光望向窗外,感受他們心中對圓滿家庭的嚮往,這遠比他們的孤單更令人心碎,有著更深沈的痛。飾演父親的Ethan Hawke總是充滿關愛、風趣、有活力。他青澀生疏地,慢慢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父親,隨著時間漸漸變得成熟圓融。
媽媽一路含辛茹苦的堅毅,尤其令人動容。在慶祝男孩成人的那段戲裡,電影精彩地呈現出,父母心中那份悵然複雜的情緒。
歡樂的畢業成年禮,目的除了讚賞母親的培育,為孩子平安長大感到驕傲外,實際上也致力於緩和內心的緊張。在這項儀式的背後,主角不只是準備離家的孩子,同時也委婉地提醒父母開始放手,接受子女的成熟。孩子自出生以來的養育期即將畫下的句點,從此之後父母得面對自己的衰老,以及被未來新世代取而代之的焦慮心情。

《Boyhood(年少時代)》不可思議地展現了那種,家人之間微妙的血脈連結,關於成長,關於失落。電影完整紀錄下各個家庭成員,不只是孩子的成長,隨著歲月洗滌和歷練,也看得到父母的轉化與改變。因此每個階段來觀看這部片,啓發也不盡相同。

這部電影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最令人啓發的地方莫過於緩慢的藝術。所有珍貴的一切,都是緩慢而悠閒的過程,這不是指需要花費大量且密集的時間,而是所謂的「愛」本質就是「慢」。這部電影中說服了我這樣的觀念。以往總是很任性地認為喜歡就是喜歡,所有一切關於喜歡的理由,都只不過是事後諸葛的牽強附會。然而「愛」其實是一場無法妥協的過程,想要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加速養成,都將無可避免地損傷到愛的內涵。
愛是需要溫火慢煮,細細烹調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要給它機會被用心體會,慢慢品嚐。 

《Boyhood(年少時代) 》在不急不徐的時間軸中,恬靜地慢慢流動,觀眾在幾乎察覺不出的變動下,悠哉地觀看歲月的流逝。它讓時光去作用在影像、音樂、演員身上。如同愛是需要醞釀的一樣。

生命是最美好的故事。《Boyhood(年少時代)》真實具象地告訴觀眾,最動人的故事就是你現在所擁有的生命。而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就是現在。

 


電影爽度:8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9

年少時代 Richard Linklater Ellar Coltrane Patricia Arquette Ethan Hawke Before Sunrise Before Midnight Before Sunset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