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份理想,一個人願意為其犧牲多少代價換取?探討女性投票權的《女權之聲:無懼年代》所採取的策略是聚焦在1912年代的英國街頭,闡述的觀點則是以凱莉莫里根(Carey Mulligan)飾演的茉德(Maud Watts)為視角,逐一鋪陳女性爭取投票權的抗爭之路。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的導演莎拉蓋芙倫(Sarah Gavron)和《鐵娘子:堅固柔情》的編劇艾比摩根(Abi Morgan)兩位女性主導了整部電影的鋪陳、角色形塑與性別觀點,獨特的是選擇以其中一名抗爭成員Maud的角度進行切入,從Maud的視角,觀眾得以見到1912年的英國,女性主能依附男性而生存,必須忍受男性的性騷擾、言語侮辱與訓斥,女性違抗男性的下場,就是必須被帶回家遭受家中男性的鞭打與斥責,女性在時代之下沒有高聲呼救的權利,承受肉體與心靈的痛苦,是當時女性生存的唯一法則。
Maud自幼便在洗衣場當童工,一輩子忍受洗衣廠老闆對他的性騷擾與冷嘲熱諷,從洗衣場老闆對代女工的態度,已全然雕琢出女性在時代下的悲哀生活,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一場Maud在家中和班維蕭(Ben Whishaw)飾演的丈夫桑尼(Sonny Watts)一同在床上穿著睡衣的交談戲,導演Sarah Gavron 讓Maud的肉體傷痕暴露在觀眾面前,且並未花篇幅去敘述Maud身上傷痕的詳細歷史,但是那道不言說的傷痕,早已在銀幕上訴說女性在時代下的命運,也早已利用那道傷痕傾訴了女性走上抗爭之路的必然性。
Maud在送貨過程中的那場女性抗爭,喚醒了Maud的好奇心,也讓她一步步的成為抗爭運動的重要成員,安瑪莉達芙(Anne-Marie Duff)飾演的維特(Violet Miller)砸碎展示窗的磚塊,不只砸碎Maud沉醉在身為人母、屈就於社會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倒映在展示窗上的虛假倒影,更敲醒了Maud身為女性的自覺力量,也讓她猛然想起身上的傷痕從何而來,帶領他一步步的成為抗爭運動的重要成員。
只是在導演與編劇都身為女性,並且闡述女性爭取權利的觀點論述上,女性主義的意識過於強烈,導致在論述故事上過於一廂情願的偏頗,男性在電影中全數成為反派角色,編導特地雕塑的三名男性角色Sonny Watts、布蘭頓葛里森(Brendan Gleeson)飾演的鐵血警探亞瑟(Inspector Arthur Steed)、費柏林區(Finbar Lynch)飾演的休艾琳(Hugh Ellyn)則成為不得不成為反派的角色,Sonny無法接受妻子的反叛性格,因為他不想成為社會輿論攻擊的對象,所以站在社會風氣的立場;Arthur即便不願意不斷逮捕抗爭群眾,卻也只能依法行政;Hugh本來是唯一的正派男性,卻在片尾成為為了保護妻子性命,不得不成為的反派角色,唯一未變成反派的男性角色僅剩Maud的兒子喬治(George)而已,從男性角色的塑造更看出編導Sarah Gavron以及Abi Morgan強烈的女性主義思想,以及在電影執行上犯了對男性的性別歧視。
而編導Sarah Gavron以及Abi Morgan在故事視角的選擇點,選擇了女權運動的成員Maud,既非梅莉史翠普(Maryl Streep)飾演的精神領導人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亦非娜塔莉普萊絲(Natalie Press)飾演的女權運動最終引起重視的犧牲者艾蜜莉(Emily Wilding Davison),選擇Maud的用意,似乎只是為了鋪陳她為了兒子,而成為盡力爭取女權的堅毅成員,但是卻在凸顯了Maud成為激進的成員之一,究竟是為了全英國的女性權利,還是為了兒子的兒女私情?本來是大格局的女權論述,到了後半段卻成為兒女私情的自私情感描繪,成為電影的另一個致命弱點。
Maryl Streep的客串也並未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如同同劇演員海倫娜波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在《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裡的客串一般,毫不出色,亦有不必要之感。至於Emmeline Pankhurst的演講內容並不像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在《我想念我自己》中令人動容,亦不若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在《林肯》般激勵人心,一切都是觀眾能預期的教條式論述,Maryl Streep的客串效果,甚至比不上電影前半段在Helena Bonham Carter飾演的艾迪絲(Edith Ellyn)店裡,陰暗牆角的畫像所傳達的精神象徵有力,著實令人失望。
電影的整體部局如同葉偉信在《葉問》第一與第二集,企圖激起觀眾同仇敵愾的民族主義意識般,企圖激發觀眾對男性的憤恨以及女性的同情,卻不斷顯露出電影在性別意識上的偏頗,以及對女性抗爭成員到後來成為真正的恐怖份子的寬容,電影的格局似乎僅僅靠著Carey Mulligan精采的演技加以支撐,要求女性在性別上達到平等,卻一再展現對男性角色缺乏尊重的性別歧視,無論電影的布局或是格局,都像電影中Sonny、Arthur以及Hugh的角色塑造一般,讓電影的論述重心被編導逼入進退失據的窘境,難以大開大闔表達女性抗爭的存在必要,以及不得已的存在,又難以往下深入開採動人的心靈衝突層次,以至於最後只能全然導向女性主義的歧視失衡,電影的缺點如同Maud身上的傷痕般,刺眼而醒目,最終也只能靠著激起觀眾對不怎麼熟悉的角色Emily犧牲,博取觀眾的淚水與好感了。
以上劇照由開眼電影網授權使用:
https://www.atmovies.com.tw/home/movie_homepage.html
電影胡說八道專頁:
https://victorstarmovies.blogspot.tw/
故事劇情:4
氣氛營造:6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