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開始的起點不夠精準,那麼啟程後無論怎麼修正,也無法抵達憧憬的終點」,筆者看不出編導的企圖,也看不出故事究竟是要訴說對變性人的憐憫還是對異性戀的教誨,一言以蔽之,演員的表現挽救了整部電影的分數。
建構在真人真事的故事通常有兩種調性,一是「故事本身已有非凡的魅力」,二是「表面平實,但魅力隱藏在細節裡」,《丹麥女孩》較偏向第二種。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一個「變性人」,所以《丹麥女孩》的故事看點應當建立在「人類已知最早的變性人之一」面臨的變性困境與當代的落差,因為即使是今日的人類,仍然欠缺寬闊的管道去認識並學習性別認同。
或許是顧慮到觀眾的屬性,不願得罪,電影始終維持小格局的平鋪直敘,並且將大部分的空間留給男女主角之間的糾葛,除此之外,了無引人震懾之處。觀眾在應該衝突的時候看見男主角壓抑而痛苦的眼淚,在應該柔軟的時候看見女主角勇敢的陪伴,但若不是演員真摯而動人的演技,全片的走調實在平凡到令人恍神的地步。
變性手術的細節,被草草帶過(筆者私心認為那位醫生如果冷面無情反而比較能區別角色的調性,每一個主要角色的臉上都寫著「他好可憐」四個字)。
變性人、雙性戀、男同、女同等性別認同上的重疊是本片應當加以發揮的另一點,當異性戀的夫妻面臨丈夫變成女性時,她到底愛的是原本男性的他,還是變性後的她,這部片最可惜的地方在於,女主角比男主角有更多的空間足以建構層次更豐富的角色,但這些能增加戲劇張力的可能性全被平庸的台詞說白、說掉了。電影的確運用了充分的「事件」強化男主角想要變性的意願,但卻讓女主角淪為一味承受的一方,片中唯一的反擊也被男主角的一句:「不行,我無法」輕易消弭,甚是可惜。結尾讓絲巾飛在空中也是頗讓人無語的俗套安排。
Eddie Redmayne不愧是以《愛的萬物論》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影帝,他的表現著實優異,精湛的演技讓人折服於他的表演能量。一場他在鏡子前觀察自己的身體,並且試圖夾住陰莖以感受他內心理想的女性身體時,筆者相信這一幕會讓很多變性人心有戚戚焉,這樣的「細節」一方面能獲得特定族群的共鳴,另一方面也讓「不了解」的觀眾有更好的角度去「想像」特定族群的心境,而非一味的同情。
「看似飛翔,卻在墜落」可用於解讀變性人做變性手術的困境,而變性人也經常被社會貼上「看似墜落」的標籤,若能將困境與標籤,以現實而不過份浪漫的手法進行改寫,「讓靈魂飛翔」或許能顯得不那麼造作。
故事劇情:5
氣氛營造:6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