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篇文章
我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我只是不希望有人過得比我更開心。
東邪西毒

影評 《看上去很美:小紅花》X原著X一種荒誕互文

2016-03-27 01:24:30


《看上去很美:小紅花》的觀影心得其實上周已經發表了,但寫完文之後我徹底成了方槍槍的鐵粉,不斷Google許多他的以及《看上去很美:小紅花》的各種資料,然後竟然發現其實我在2006年就在一個現在已經被我丟棄的部落格裡寫過心得了!!?加上覺得上周發布的那篇文寫得不夠好,零零種種的原因促使我決定刪文重寫一篇XDDD

通常寫完一篇觀影心得,就代表我與那部電影的關係暫時到此為止,但這次的《看上去很美:小紅花》並沒有因為我上周六按”發表”之後就鎖在我的大腦抽屜中(等待有一天再度被開啟),從上周六開始到今天,我每天都會滑一下「方槍槍」、「董博文」、「電影+看上去很美」這些關鍵字,每天睡前也再看一次電影的片段,選到哪看到哪;然後再讀幾頁原著,也是翻到哪讀到哪。後來找到一個長度大約90分鐘的「幕後花絮」(應是當年DVD附贈品),看了幾次之後我發現原著↔電影↔花絮三者形成了一種荒誕的互文關係。

看上去很美 電影0121.jpg

電影《看上去很美:小紅花》改編自中國著名當代作家王朔的同名作品。王朔何許人也?我個人把他定位為大陸的瓊瑤+李敖。定位為瓊瑤是因為他的小說有太多被改編成影視作品,隨便舉幾個例子:張國立與葛優主演的《頑主》(1988)提名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效;《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更被三次被搬上大螢幕,分別是夏剛導演的1989版本、德國導演彼得‧澤爾(Peter Sehr)的2001版本,以及獲得金馬獎5項提名的2008年劉奮鬥導演版本;大陸商業片大導馮小剛本人就執導過3部以上王朔的改編作品(王朔也參與編劇),他的短篇小說<動物兇猛>改編而成的《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在當年的金馬獎大放異采,不僅讓演員姜文一躍而成國際知名導演,也讓年僅18歲的男主角夏雨威尼斯影展的最佳男演員獎。王朔本人也參與過許多影視作品的策劃甚至執導過電影,相關的資料可以自行跟我的好朋友谷哥討論一下。
不過即使是如此的廣受大眾歡迎,文學界並不待見這位多產(又多金)的「新(北)京派」代表人物,甚至有人稱他的作品為「痞子文學」,我覺得這樣的經歷與同樣被學術界不屑的瓊瑤之多產(也多金)的「言情文學」幾乎一模一樣!所以我個人很機車的稱他為瓊瑤王朔。

看上去很美 電影0061.jpg

至於李敖王朔呢?王朔的小說雖然廣受歡迎,但他本人的言行卻常有爭議,罵記者、罵同行、罵前輩、罵後輩,張藝謀、金庸、余秋雨、郭敬明(罵得好 >”<)無一倖免,他說「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出處)這樣說大家大概可以稍微了解王朔這個人的公眾形象了吧?所以我又很機車的稱他為李敖王朔。(其實王朔這個人很有趣,認真寫可以寫一篇,不過我發現我的前言又寫太長,所以先就此打住。)

會重新把《看上去很美:小紅花》這部電影翻出來看,是因為最近買了幾本他的作品。先看《動物兇猛》(含<動物兇猛>、<頑主>、<你不是一個俗人>等等),看完後沒有特別喜歡或者不喜歡,可能是生長背景差太多了,我不是很能理解一個在軍大院(類似台灣的眷村)長大的孩子,在文革時期的青春萌動;而80年代北京年輕人對生活的空虛與茫然我也無法感同身受。

看上去很美 電影-1.jpg

不過接著再看《看上去很美》整個驚為天人,一頁一頁看下去,捨不得把書放下。《看上去很美》是王朔的半自傳小說,故事開始於1961年小主角方槍槍入學幼兒園,直到1966年他上小學然後目睹了文化大革命還沒有那麼殘忍的開始。雖然王朔在這本書的前言說『這本書僅僅是對往日生活的追念…(中略)…我這本書別當回憶錄看,沒幾件事情是真的…』不過仔細對照王朔本人的生命經歷,例如全托制的幼稚園生活(兩周甚至一個月才回家一次~要不要太殘忍!!)、與年長一歲的哥哥的感情、與母親自小埋下的心結…《看上去很美》確實就是由他的幼兒記憶出發的真實故事。
記憶裡有他與幼稚園老師之間的戰爭、小朋友之間的戰爭、與家人出遊的快樂下午、上小學後開始社會化的過程,就如同王朔自己說的『小說是什麼?就是自己生活的寫照,文字是什麼?就是簡化的過程

18697695.jpg-r_640_600-b_1_D6D6D6-f_jpg-q_x-xxyxx.jpg

為什麼我會很喜歡這部小說呢?首先,故事中不規則的混用"第一人稱"與 "第三人稱"以及"全知觀點",孩子稚嫩的語氣與王朔特有的犀利用詞混合在一起,構成了這部要酸言有酸言、要童語有童語的特殊作品,也使得這部小說裡出現三個視角:一個是作者從全知觀點冷靜的去觀察小方槍槍的幼稚園外在生活,這個視角客觀冷靜:『李阿姨對方槍槍的目光總是和她相遇十分不快。這孩子在打量她。儘管她有科學家的外表和高級特工的素質,可她實際工作最多只能算馬戲團的馴獸師。不知真正的馴獸師能否對團裡的動物一視同仁,反正她是個愛憎分明的人,也不打算改,無法不把個人好惡用於孩子。方槍槍是她不喜歡的一個。別的孩子都逐步學會了穿衣服和定時排便,這孩子仍游手好閒隨地大小便一身味兒像個騷烘烘的小猩猩。
另外一個視角是方槍槍體內的一個大孩子人格,這個大孩子纖細敏感又脆弱:『每到這時候,我就在心裡縮成一個零,對自己說:變。希望地上裂開一道縫;周圍的人被風刮走;當一棵樹、一塊磚頭也比當人強。我對自己是這個被人叫做方槍槍的男孩十分不滿,對他總是不能自我控制當眾出醜極其不耐煩。這就像帶著一個傻子出門,他不懂事惹了麻煩,別人罵你。
但還有一個視角是,作者以第三人稱寫方槍槍(本人)的主觀心理過程:『直到有一個冬天中覺醒來,他發現體內還有個孩子和他一起睜開眼…方槍槍有些為他擔心,不禁喃喃自語:這兒可沒人慣你,太嬌氣了怎麼能在保育院過得好。』  『方槍槍知道自己眼睛後面還有一雙眼睛。他十分信任住在自己身體裡的那個叫「我」的孩子。他認為這孩子比自己大,因其來歷不明顯得神秘、見多識廣。
這三個視角同時在書中出現,卻一點都不突兀,畢竟三個都是從方槍槍(或者說王朔)的角度出發,雖然作者沒有把故事走上人格分裂的方向,但我們卻從中可以讀出那種人格分裂的趣味『方槍槍會寫自己名字了。一筆一劃歪歪扭扭,但寫出來心裡總是痛快,知道這三個字就是自己,一想起自己,不是那張圓臉而是這三個字。這種簡化有時還會產生錯覺,以為又出現了第三個人——在自己筆下。』

方槍槍-7.jpg

而這樣一個跨越童真、跨越文化大革命、跨越敘事觀點的故事來到導演張元的手上,被精簡了三分之一,電影《看上去很美:小紅花》集中在幼稚園小班時候的小方槍槍。導演在電影開拍前曾說,整個故事會有一個小說裡沒有的新的線貫穿全片,我想這條線應該就是指電影的副標題「小紅花」。小紅花是什麼呢?如果說它是台灣小朋友所孰悉的「好寶寶貼紙」或「好寶寶印章」相信你就會明白了。方槍槍所上的幼稚園班主任李老師規定大家,拉屎要固定時間(而且要全班一起拉)、用餐時加菜要舉右手加湯要舉左手、晚上睡覺前集體給老師擦屁股,洗好手後要雙手作投降狀集體給老師擦手,表現好的人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拿到許多小紅花的人可以爭取當班長。不過我想眼睛沒有瞎的人都看得出來,張元在電影裡所加的主線並非是「小紅花」而是「政治」。李老師所設的規則在我們看來是如此荒謬,例如:早上拉出一泡屎會得到許許多多的稱讚─這看似兒童故事般的戲劇效果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事實:只要聽政府的話,政府就會幫你安排好一切,人民不需要花腦筋。而且說到政治暗喻,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樣的暗潮洶湧在王朔中的原著(至少在我看來)是沒有的,所以我個人覺得這是電影與原著最大的不同之處。

看上去很美 電影0051.jpg

看上去很美 電影0091.jpg

另外,電影跟原著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差異,那就是電影裡沒有明顯的年代背景。整整將近90分鐘,導演把所有的演員包含小朋友與大人關在這座幼兒園裡,他們沒有親人也沒有其他朋友,彷彿生下來這座幼兒園就是他們的全部。唯二次親人的出現,帶給方槍槍的只有背叛與傷害。一次是方槍槍的爸爸,他把小孩帶到幼稚園就一走了之,完全不管他的生死存亡;一次是汪若海的爸爸,汪爸爸因為身分特殊,使得汪若海無故得到一朵小花,方槍槍也沾親帶故的拿到生平第一朵小紅花。
也因著這樣的政治性、寓言性,所以導演的鏡頭總是非常冷漠且疏離的冷眼觀察幼兒園這個小世界。導演張元是一個非常殘酷的人,在他的鏡頭下,幼兒園的小朋友失去了這個年紀的孩子原本應該有的活潑神采,每一個(在李阿姨的高壓下)都有點呆呆傻傻的,而他更把原著裡方槍槍可愛的想像力剝奪得幾乎一點都不剩。

方槍槍-6.jpg

原著裡的方槍槍為了「自我拯救」所以發揮了全能的想像力,但電影裡的方槍槍的幻想則把他推入了更恐怖的夢魘:在雪地裡撒尿(結果是尿床)、在月光下與自己的影子追逐(你別老是跟著我),被園長與老師們包圍起來稱讚他、取笑他「你可真是個人物」(方槍槍笑著笑著突然害怕得哭了),每一次的不真實都是為了下一場更殘酷的真實。

Dong-Bowen-Czerwone-kwiatki-chlopczyk_zpsc34eb422.jpg

電影與小說有一個相同的橋段:方槍槍罵了唐阿姨一句「操你媽」之後,被老師刻意孤立起來,下課時間只能待在自己的床上,不准走動。小說裡的方槍槍一開始還能自得其樂,後來他開始數起寢室裡的床一共有216條腿,接著他開始數床下的彈簧鋼絲,『張副院長又找我談了九次,她的要求降低到只要我承認錯誤,萬事皆休。我哪有工夫再跟她扯蛋,總是得不出全班床的彈簧鋼絲總數叫我十分煩惱,一上300就亂,一上300就亂,我都快被298、299這兩個數字弄瘋了。像是有人在我腦子中設了重返記號,一到298、299就不走字,讀過去就變回201、202…。我試過慢讀、快讀,一句一字和—帶而過、統統無濟於事。300成了我的頂點、極限、宿命,可望不可及,到達它的同時就中斷、彎曲,開始新—圈輪迴。這短短一組小數像一頂小帽子扣在我過大的頭上,箍得我喘不上氣伸不開腿,視線一過300米都一片模糊,只能蜷縮著呆在床底。』雖然後來得到阿姨的特赦令開始參加團體活動,但一開始小朋友都不理會他,傷心的方槍槍幻想自己是一個孤單的軍隊司令,他的親朋好友都死在敵人的砲火之下,所以他才會孤單。然而因為一場病,方槍槍終於又回到了群體『雙手往前猛一掄繩,他們倆就—齊有節奏地跳起來。繩子像鞭子刷刷從腳下抽過,兩個人異口同聲喊著:123……。喊到了200,周圍小朋友就一齊幫著喊,越喊聲越大,越喊聲越齊:298299300……。這時候,方槍槍的聲音比誰都響亮,他毫無障礙地喊出300這個數字。陳南燕單人跳的記錄到達過五百五。但對方槍槍而言,這300就意味著超越了自我,因而使他興奮異常,眼中也放出光彩。
 

看上去很美 電影0141.jpg

但電影裡的方槍槍沒有這麼熱鬧的心理變化,他哀傷的看著鏡頭轉身留給我們一個脆弱的背影,最後這個方槍槍雖然也被老師赦免允許他參加團體活動,但他卻已經不再屬於這個集體了。儘管他大聲的要小朋友去跟老師告狀說「快點告訴老師我脫隊啦、點告訴老師我脫隊啦」但再也沒有小朋友會理會他了。方槍槍就好像掉在地上的鉛筆外表完整內蕊心斷成一截一截,再也不會有人對這個壞孩子好了。 看上去很美 電影0021.jpg

我認為其實導演原本的設定沒有這麼殘酷與悲觀的,看幕後花絮,他甚至安排了方槍槍長出翅膀在天上飛。但這段畫面不但沒有剪進去,反而安排方槍槍一個人孤獨的坐旋轉木馬…真的好殘忍。
 
方槍槍-5.jpg

方槍槍-4.jpg

電影裡的方槍槍決定離開幼兒園去外面的世界找天地,但他驚訝的看到許多胸前戴著大紅花的大人們,然後回到幼兒園的外牆趴在石頭上睡著了。看到這邊真的忍不住大哭,張元你這鐵石心腸的,為何不讓方槍槍飛上天呢!??!

看上去很美 電影0071.jpg

到底是什麼原因,最後電影這麼可憐的結束在大紅花呢?根據王朔的母親的回憶:『1976年,(哥哥)王宇去上海當海軍,第二年王朔高中畢業,去青島當海軍。兩個兒子都成了軍人,我和他爸爸去送他們,看著哥倆身穿新軍裝、胸戴大紅花的樣子,我們很是欣慰。』我不知道這悲觀的結局與王朔本身的經歷 有沒有什麼確切的關係,但我非常明顯的感受到張元對於這荒腔走板的世界所感到無所遁逃的絕望。

看上去很美 電影0041.jpg

說到了幕後花絮,我發覺這花絮是可以跟電影還有原著相互解釋的。雖然在媒體訪問,張元說「我們就是設定一個情境讓孩子去發揮」,不過我覺得他是騙人的。在花絮裡我們可以看到副導演阿松叔叔不斷威嚇方槍槍「再演不好我就換人」或「不好好演我就不讓你回家」,或是他要方槍槍(演戲)踢同學,但方槍槍踢下去之後又喊卡的說「你別真踢阿!」我如果是飾演方槍槍的董博文早就人格分裂了啦!五歲的他懂如何在假踢中還要演得像呢?太難了!所以原著裡的人格分裂的橋段是真的其來有自啊!

看上去很美 電影0151.jpg

另外在花絮裡,飾演發發的杜瑪非常活潑可愛根本小神童,可是他在電影裡卻是一付呆呆傻傻的樣子,到底導演是故意如此安排,或是這個片廠環境讓發發如此沉默呢?我個人覺得很有趣,就像電影裡的幼稚園一樣,那個活潑的方槍槍是真的嗎?那個發發為什麼總是如此安靜?是劇情需要他安靜?或者他一到鏡頭前就安靜?或者片場的氣氛壓抑了他活潑的本質?
不過這個花絮也可以證明這部電影/小說要證明的一件事情:「孩子雖然個頭小,但已經有了完整的靈魂與感情,我們應該尊重」。除了上文提到的發發杜瑪小朋友,我們的主角方槍槍小朋友在花絮中當然很搶眼,有一幕是他跟副導演阿松叔叔嗆聲,跟他說「你瘋了」…我想阿松叔叔當場應該跟小說中的李阿姨一樣很想巴方槍槍…所以我覺得原著↔電影↔花絮三者之間有一種荒誕的互文關係。

方槍槍-3.jpg

記得這部電影當年在台灣上映的時候,我是在改裝前的「長春戲院」看的(電影票是售票小姐手寫位置的那種),當時就很喜歡還想買碟收藏。10年後因緣際會再看一次《看上去很美:小紅花》,似乎更能體會電影在純真之餘有殘酷、在冷漠之餘有悲傷、在溫暖之餘有破碎的矛盾心情。在電影裡的方槍槍並不像很多網路文介紹的(例如這一篇)是有意識的積極的去反抗權威,在他迷濛的雙眼與朦朧的淚水下,藏的就是一個敏感的心,他在自由/獨立/認同/規定/成長/反成長中反覆挑戰自己的極限以及成人的極限。如果真實的世界裡真的有一個方槍槍,他長大後會變成李阿姨這樣的權威者還是變成是王朔這樣痞子呢?

看上去很美 電影0131.jpg

後記1:
目前開始狂萌方槍槍,比諾一還萌(阿姨變心了)。趕快來看看這個萌死人的小貓咪


(很長的)後記2:
離開幼稚園已經很久了。對於那個小小的只有一座溜滑梯兩架鞦韆的方寸之地卻有幾個印象深刻的記憶。
中班有個小胖子,似乎總喜歡在午睡的時候尿床,所以下午常會看他全身脫個精光,在教室門口嚎啕大哭。我不知道他大哭是因為被老師處罰了,還是單純的覺得自己又做錯事情,但我記得他們班老師永遠都是臭著一張臉蹲在他面前。

我讀的是天主教幼稚園(台灣好像有多幼稚園都屬於教會系統,我小外甥的幼稚園甚至還有一位神父爺爺住在樓上),印象中一周要到園裡附設的教堂禱告一次。我的家庭一如多數的台灣人家庭是信仰道教(家裡有神主牌的),因此我老搞不清楚祈禱的時候到底是要雙手合十還是互扣,所以每次做禮拜的時候我的手就很忙,一下合掌一下握拳的。

有一次下午的點心是米苔目,不太記得我到底是吃不下還是我的碗裡沒有糖水,總之那時全部的小朋友都吃完了跑到外面玩遊戲,只留我一個人在教室獨自跟那碗米苔目奮鬥。中間發生什麼事情我已經忘了,再次有記憶是地上都是米苔目,然後我拼命用腳把那些麵條往隔壁的位置掃過去,然後好像聽到老師在罵說”以為這樣人家就不知道是你到掉的嗎?”、”沒看過這樣的小孩”之類的,我不確定我的記憶有沒有錯誤,老師到底有沒有罵我。但此後終其一生,我再也沒有吃過米苔目(不管是甜的還是鹹的)這件事情是真的。

上學是媽媽走路帶我去,放學則是搭娃娃車回家,但我常常沒搭到車。因為我是在隊伍的排尾,在等車的空檔常常雲遊天外,每次我回神的時候人家車子早就不知道開到哪裡去了。這時候我只能在幼稚園裡等,等跟車老師回來,再用走路的單獨送我回家。有一次還剛好跟要出門找我的媽媽迎面撞上。好幾次我都提醒自己今天不能再發呆了,但沒有用,我好像被什麼詛咒附身的童話人物一樣,一但站在隊伍裡就立刻失神。

有一次上課的時候手背在背後聚精會神的聽老師講故事,故事內容是一對母女遇到了不幸的事情,媽媽雙手朝天向神祈禱,結果媽媽變成了一棵樹,接著女兒也雙手朝天祈禱,然後女兒也變成一棵樹(這是一個什麼悲慘的故事啊!???)。不過這故事不是重點。故事講到一半的時候,另外一位大班老師橫過教室前面想走出去,結果踩到我們老師的腳,然後我們老師就大叫,還跟那位老師起了爭執。當時我心裡想,原來老師也會這樣沒氣質。當然,那個時候的我還不知道所謂的「氣質」這個詞語,只是內心隱約有失望的感覺。
Flash Back 結束~~
跟方槍槍比起來我的幼稚園對我造成的影響只有「永遠不吃米苔目」,我真是太幸運了!


電影爽度:9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9

王朔 改編 2006 柏林影展 董博文 方槍槍 張元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