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約瑟夫·伊伯特(Roger Joseph Ebert,1942年6月18日-2013年4月4日),
美國影評人、劇本作家,普利茲獎獲得者。
(以上出自維基百科)
羅傑是全美最具指標性的影評人之一,他的人生充滿傳奇性色彩,從獲得普利茲的記者,到《飛躍美人谷》的編劇,再成為開拓影評節目的主持人之一,還有在那對抗病魔的心路歷程中都不願意放棄看電影的強韌生命力,都再再強調著他在當今電影界的重要性。
有趣的是,本片並沒有花太多的篇幅在描述他的影評經驗,亦或是他如何評論電影,導演明顯的要我們參與的不是大師級影評人的生活,而是羅傑的生活,他平易近人,卻又玩世不恭,早年常流連在酒吧,朋友說:【他是個好人,卻又好不到哪去。】看似再正常不過的中年大叔,何德何能成為享譽全美的影評人呢?其實從他的言行中不難發現,羅傑是個非常樂觀的人,即使因病而無法出聲,他依然嘗試著在TED平台上訴說自己的人生,羅傑同樣也是個非常有主見的人,世界名導馬丁·史柯西斯與韋納·荷索也在片中表示對於羅傑的敬意,令我想起韓愈曾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然而從羅傑在節目中的談吐,看到與同為影評人的吉恩·西斯克爾在節目中時而高談闊論,時而咄咄逼人,對於同為電影愛好者的我,實則是一大享受,但又不禁發現,他們有時角力的問題,也太幼稚了吧!
紀錄片是種相當有張力的媒介,它與新聞及圖文雜誌不同,我們可以從導演的的手法與切入點,來認識這項人事物,但本片令人為之一亮的是,導演將這份神聖的工作,交給了被攝者,我們所得到的訊息,往往是羅傑想告訴我們的,你或許已看過許多名人傳記,對於老掉牙的抗癌人士的故事也逐漸麻痺,那從本片你能找到不同的感受,不敢說這是一部神作,但他絕對是部充滿生命力的作品,就如同羅傑對於電影的評論一樣,(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當我們拋開成見,拿掉標籤,也許能從中找出屬於你自己的觀點。
(以下為羅傑與他的老婆查茲)
羅傑:【回想起來,感謝各位陪我走過這一趟旅程,我們以後在電影裡還會相見。】
以上為羅傑臨走前兩天的部落格發文。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6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