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在日殖時期朝鮮的這部片,其中某些細微的巧思與美學,我認為除了日本與韓國外,就是同樣有著日本殖民史的台灣人最能體會箇中情趣。其細膩程度讓人不敢相信竟是改編自原著背景為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小說。
故事第一段,容易以為這是中規中矩、單純的殖民背景下身分懸殊的女同性戀情慾故事。除了大量的學院派三分法構圖外(或許呼應著故事的三層結構),還處處埋藏著會讓人誤用殖民背景解讀的巧思。像是一開始淑姬要前往為侍女時,觀眾會誤以為一旁哭泣的女性是愧疚與心疼淑姬頂替了他要去為日本人做牛做馬的命運;而小姐秀子說起韓語、「厭煩」日語,也讓人有種錯覺,以為這小姐單純是想逃脫「貴族束縛」,對於從小生長的「殖民地朝鮮」有同情、戀鄉的友善和親切感。雖然讀到吐這點讓人起疑:是有沒有這麼纖細?但一時也不會得知實情。這些細節,讓愈是重視此片的歷史背景的人,愈會受此框架影響而順利獲得此類美麗的誤會。於是在第一層騙局(伯爵與淑姬)跟第二層騙局(伯爵與小姐)揭開時,都會得到一些額外的會心小樂趣。
對於這部片的讚嘆之處難以細數,只能說導演實在是運用東亞古典與近代文化符碼到極致地來轉譯和改編這則英國故事。其中的說書技藝與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