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提起她的名字和著作,仍然不免引起討論和爭議——「漢娜‧鄂蘭」,這位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美籍猶太裔女性,在二戰結束後人們渴望實現公平正義的關鍵時刻,寫下《平庸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判紀實》(EichmanninJerusalem:AReporton TheBanalityofEvil)這本驚世鉅作。雖然鄂蘭的顛覆性思考替她招來不少攻擊,但是她的理論絕對值得當代人好好省思。《漢娜鄂蘭:思想的行動》這部紀錄片,邀請了鄂蘭的學生、老師及幾位作家學者做詳細訪談,並收錄她生前多封信札和電視節目畫面,讓觀眾能藉由大銀幕親臨其人,了解這位不平凡女性的對世界、對人類的種種觀察和心得。
生命基調:遷徙與流浪
出生於1906年德國的鄂蘭,父母都是猶太人,不過在鄂蘭的成長過程裡,她不曾被要求謹遵猶太人的禮儀、宗教來生活,這一點或許影響了她日後包容、擁抱多元性的特質,因為她的童年沒有被任何一種意識形態束縛。大學時期,鄂蘭與她的啟蒙老師海德格(MartinHeidegger)相遇、相戀,也與恩師雅思培斯成為莫逆之交。1933年,由希特勒及納粹黨掌權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展開高壓統治,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