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不排斥給這部目前為止毀譽參半的李安新作一個靠向正面的評價。
你知道將我打醒的從來不是子彈連發的搭搭聲響,而是 B 班兄弟們面對「超」現實生活的喘息聲——一聲令下,五彩繽紛的煙花直往天空奔去,燈光與乾冰交錯閃爍,彷彿整個時空在此盛大流轉如虛擬實境。目不暇給之間,恍然想起至親姊姊飽受不平的遭遇、令人窒息的家庭晚餐,以及敬愛長官 Shroom 拋下一句「I'm going down」的背影,一陣光火之後,又切換到凝重陰冷的禮,胸腔瞬間空了一大半⋯⋯;種種思緒沉繞心頭,一幕幕切身經歷扎著心肺;身為一國之年輕「英雄」,究竟該怎麼做出一個讓大家都信服的表情,怎麼承納眾人的傾訴、感激與祝賀?該如何有效切換逼迫精神承受限度的,虛實荒誕的感受?又該如何認證安撫扮演著多種角色的自己,並同時遵照不同情狀,遞出不同程度的交代和承諾?當往肚裡吞下的碎石礪片最終鑄成一顆淚珠時,大家都在搶問傷口縫合的感覺如何,卻無人聞問那張青春嚴謹的面孔底下正隱隱作痛的靈魂。訓練有素的主角 Billy 終究只是個孩子,毫無戒心地試嚐生命之酸甜愛恨,卻不得不攬受比戰火更加繚燒的人身襲擊。戰爭在這裡竟如同愛情一般,成了最不需費心解釋的單純。
關於戰爭的故事,於我總像一頂巨大無聲的濃煙黑霧,罩住一個普羅小民無法想像卻又真實存在的世界,總是不曉得該站在哪個位角度去感悟,茫然的觀影態度令我疲於一再地推拉自己,所以總是有意無意地閃避。某種層面而言,自己或許就像片中那位球隊老闆,嘴上掛著「我永遠沒法理解你們所經歷的事」等一派聽似謙卑而富自知之明的話,實際上不過是滿足於作壁上觀而又能操縱布局、竊取美善故事的姿態,連最基本的、對等的尊重也給不起。反觀其餘角色,不論是戰死沙場的長官、具領導者風範的班長、好萊塢製片人、動手術的姊姊,甚至是那位啦啦隊員,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奮力演活一場不容易的好戲,而每個人又都是自己的製片家,計算著腳本裡的投資報酬率。我喜歡 Billy 和 Shroom 最後那段對話:
「過去這兩週,我一直試圖領悟出一些老百姓所不能瞭解的事,但或許他們所才是這戰爭中真正的主角,這是他們的電影。」
而這部電影,哪怕是竭盡所能推出一支好作品,是助力老弱婦孺,是守護心愛的人、把握重要的人,或者舍生冒死搶救同袍,都不重要;這筆投資只問你是否懊悔當初、堅定所選;是否能感覺舒心踏實,就算眼前迎來的是一場不平整的人生;是否在塵間墜亂的花言巧語中尋得一生的自由?在這趟漫長的巡迴旅途裡,若說有什麼樣的體認讓 Billy 更加堅壯,我想是這位善良的年輕人,終於在每個愛他的人身上找到自己渺小卻明確的座標、找到下一個奮不顧身的理由,認定始終稱心的歸屬,而能撥開所有是非對錯和生死宿命的迷霧,帶著清楚的決定做好該做的事。面對電影漸漸堆疊而出的命題,於此我流下連自己也難以解釋的眼淚。
電影技巧性的裁剪原著,拋出身份與價賞的質問;那一時半刻的戲劇張力仍有強度,而全片也就抓著那一個打點慢慢推導、對話,意外治療一部分我對類型題材的怯步和成見。旁觀者的我如悔過一般,承認那個戰火熊燒的境地並不難理解、並不太遙遠,亦不需有過人的心靈疏導渠道才能深入閱讀,因為根本也沒有誰生來就內建戰爭心理保護裝置,如同英雄 Billy 和你我一樣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小老百姓。欣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像是一次聲音畫面靜水深流的體驗,而就個人觀影角度而言,也是一次料想之外的掛號看診。
雖給予電影整體傾向正面的評價,但仍不可否認來自新科技的直接干擾;為 120 格 4K 3D 精算的分鏡攝影方式,似乎不僅沒有拉台故事的吸引力,反而屢次打斷視覺流暢度,不過鑑於觀賞的是 3D 數位版,這個部份也不好多說什麼。最後再記一筆戲份驚喜吃重的 Garrett Hedlund,他是那種一直沒有特別紅,但在鏡頭裡有辦法讓人產生好感的演員,我喜歡他與本片角色相契合的表現,所以這個部份看得特別開心。而 Joe Alwyn 和 Kristen Stewart 的選角則是完美得不容置喙。
▶ 原文:https://feilingwalk.space/billy-lynns-long-halftime-walk/
▼ Facebook: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