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篇文章
你好嗎?我很好。
情書

影評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外在就只是外在

2017-02-19 14:08:21


「我要叫你的名字,夏隆。」作為奧斯卡熱門之一,本片的確在議題上便備受矚目。黑人、男同志、毒品成了電影的主軸,然而說簡單一點,《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就是一部描述『標籤』的電影。

本片被切成三個小標,(一)小個 Little(二)夏隆(三)黑仔 black ,而觀眾也跟著主角一起長大,看著他被這個社會改變。有趣的是,在每個切換點上,卻又加入微弱的閃光,藍光後接續中學,紅光後是長大成人。同時以文字和燈光分段,似乎不斷強調著階段性的改變。

「到了一個時間點,你必須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不像《海邊的曼徹斯特》於心而言必須去感受的沈重,而是用鏡頭語言詮釋出,那種被完全孤立的寂寞。甚至,光是開場短短五分鐘,就展現了旋轉、手持跟拍、仰拍等鏡頭,在夢境的呈現上,也使用直視平拍的方式,展現出本片的藝術層面。尤以將「藍色」完全置入其中,從第一個鏡頭的藍色車子、學校書包、學校和家中的牆壁,甚至是凱文身上那套藍色衣服。每一場和夏隆對戲的人,總是穿著藍色的衣服。

「在月光下,黑人就變成藍色。」或許可以解釋為,藍色對夏隆來說,同時隱藏著愛與恨,一如母親和凱文的存在。身上貼著vistor 訪客的貼紙,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外在就只是外在。《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只是單純地想講述這句話。

就政治正確而言,《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的確讓奧斯卡不再那麼白。然而,更值得嘉許的是,本片不像《姐妹》《關鍵少數》,以黑白對立的方式,講述一部關於黑人的電影。簡單來說,這就只是一部關乎於人,男主角夏隆的成長故事,而他剛好只是黑人。

於心頭私心而言,我喜歡《樂來越愛你》;於情感和爆哭層面,我投《海邊的曼撤斯特》;於整體藝術和類型表述,我選《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即便人人都有名字,偏偏影響我們的,往往都是別人標籤化他人的名字。同志黑人議題,不管是同志還是黑人,其實這就是一部在講,由內而外的本質罷了。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10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