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為我們不是全知,所以才會想要探索這個世界,而從中學習、體驗,這是人生的價值、也是電影的價值,他帶我們看不同的人生,從中得到劇中角色的人生經歷,增長並學習。
這部片探討許多的論點,親情、友情、愛情,自我認同以及對於人生的看法等等,主角們就像我們一樣,面對到的許多事,也讓我很有感覺,總會不自覺將這些角色投射在身旁的人。
電影一次說明了從出生到死亡的種種重大事件,從新生兒的誕生、阿弟的婚禮、奶奶的葬禮。
電影中也提到當代的教育問題,老師不求證也不願相信孩子的辯駁,更用大人的思想去解讀孩子,明明就只是一顆氣球,卻不明就裡相信他帶來學校是保險套,他連保險套是甚麼都不曉得,就算他拿的真的是保險套,對他來說,就只是一個透明的塑膠氣球罷了。看到孩子拍的照片,就以大人的優越姿態去嘲諷、恥笑,不願理解孩子的想法及思維,一昧地否定所有讀書以外的事物,我想這就是當時的教育。
「是不是我們看到的都只是一半?」雖說劇中簡洋洋說的話有點超齡到有點脫離電影情節,但也就是因為他的成熟,才能讓我反觀自己,反觀劇中這些不成熟得大人,就像他說的,我們常常都只看到我們眼睛所看見的,卻看不到自己背後的所有事情,我們的人生中,每分每秒都是在「選擇」,要看什麼、看到什麼、靠哪邊走、做哪班車,我們沒辦法以全知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但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更去理解、去體會所有我們看不見的,「背後的」那些。
片中也提了了宗教的功能,當你幸福安康的時候,你根本不會想求佛感恩,但在你失意的時候,信仰就變得很重很重,一般求佛,我們都是在有求於祂的時候才會去,去要求神明完成你想要的願景,或是哀求個心靈上的安穩,就像敏敏一樣,上山了之後,她得到了什麼?其實不管是求佛的還是做什麼的,我們都世人,每天都在過日子,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電影中導演用許多淺顯的暗示來陳述角色的心理狀態,像是敏敏惶恐失措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自己生活時,他看著辦公室窗外的道路,心裡卻不知道要往哪去;而阿瑞和南峻,坐在搖晃的列車上,阿瑞眼神茫然,窗外的景色激烈的變換,就像他的心情一樣,心中不斷的翻攪,但其實只有一個方向。
而在場景與場景的連結,導演也做了許多小巧思,除了用「正電與負電集結在一起形成了雷」來暗示洋洋初次戀愛的萌芽,也從雷銜接到雨,將鏡頭帶到了婷婷與胖子戀愛的開始。大人的戀愛也非常精彩,南峻遇上了初戀阿瑞,發現自己對於他的愛還是一樣,不一樣的是現在他是別人的爸爸,遇見彼此雖然激起了一些火花,但年紀大了,要面對及顧慮的層面太多,彼此雖擁有愛,但還是選擇背道而馳。
而南峻和大田的關係,我認為是南峻與自己對話,兩個非常相像的人,其實每一次見面,心中都已經有了答案,但卻在不斷與自己的對話當中,找尋工作的最終目的、理解並且檢視自己,他也確定他的同事們要的是魔術師,而不是像他那樣的老實人。
而最後洋洋對於婆婆的告白,就好像導演對世界的宣示,我想要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而那一定很好玩,我想那就是電影,而當我們可以告訴別人的那一天,才會驚覺,原來我老了,那就由我來說故事了。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