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絕對相信「為母則強」,但這種「強」若是放置於充滿禮教束縛的場域中,連空氣中充滿著莫名的稠密感,有一種隱隱的、令人窒息的感覺。在節奏緩慢的電影裡,以角色的刻劃為著眼點,再延著母性為主軸推衍渲染,與天主教的規範產生碰撞,到底母親的形象該是如何? 要如何為「家」下一個完整的定義?
《成為母親的我們》就是深刻描寫母性與禮教之間的掙扎與角色衝突,當中的修女寶拉 (Sister Paola, Lidiya Liberman 飾) 比起其他修女較為年輕溫柔,能夠融入這些年輕媽媽的之間,在叛逆的露 (Agustina Malale 飾) 因尋找舊愛而逃離未婚媽媽之家,此時修女寶拉代替露照顧妮娜 (Isabella Cilia 飾),扮演起母親的角色,或許母性的存在就是身為女人的天性之一,經由多日來的朝日相處,激發出寶拉的天性,在每一個場面調度,看見導演莫拉•德佩洛 (Maura Delpero) 經常用對稱的透視法,讓畫面產生距離感與靜態的對比性,像是寶拉經常穿梭於修道院建築的兩側,而那個建築是方正堅固的,代表神聖不可侵犯宗教思維,在奔跑穿梭的過程中,更顯示出寶拉內心交織著複雜的情感,以及試圖在俗念與宗教之間找到平衡點。
德佩洛的紀錄片作品探索真實的界線,為求真實感,他使用Cilia這位四歲的素人演員,也將自己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為年輕媽媽開設的義大利宗教中心工作了四年的經驗,寫成故事,德佩洛擁有文學學位,因此她的敘事脈絡清晰,對白精練,讓《成為母親的我們》專注於角色的心理刻畫,允執厥中的述說角色之間的衝突,靜態的表現內心的波濤洶湧,在構圖上依循古典的設計,常常使用三面鏡,因此畫面是平衡而沉穩的,是用一種觀察式的鏡頭語言,帶領觀眾浸淫在這些角色們內心世界的暗潮洶湧裡。也因此本片榮獲2019 盧卡諾影展國際競賽特別提及、天主教人道精神獎、歐洲電影獎最佳歐洲電影獎。
「發乎情,止乎禮」,是規範,也是壓抑。原是出於《詩經.大序》,本指男女之間的謹守分際原則,這樣的規範,早在《成為母親的我們》之前就已逾越了,而這些少女們在非自願的狀況下成為母親,而這些小生命在一出生就失去了生活的選擇權,與自己的母親住在天主教青少年未婚媽媽之家,是保護、也是管束,是一個家、也是一個禁錮。因此不論是出世與入世之間、母親與子女之間、修女與年輕媽媽之間、現實與夢想之間,都充斥著這樣的壓抑。就在這種隱形的壓力下,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一種令人屏息的壓迫感與疏離感。
不論是對於中國傳統的禮教,或是天主教的音樂裡,都可找到「樂者,音之所由生也」的意義。「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光從教會日課 (Divine Hours) 的讚美與祈禱的聖歌吟唱裡,就可以體現這種神聖莊嚴的氛圍,雖然在教會裡修女不斷的教導所有人要愛上帝、愛聖母瑪利亞,但是這都是用一種是有距離感的愛,讓人難以觸摸到情感的溫度。
沒有觸感的愛,又怎能讓人產生安全感? 母性的構圖的存在形象是如何? 進而認定這是一個「家」呢?
我相信這些疑惑或許可從2020年女性影展的主題「Femture」稍稍獲得解釋,Femture 是Feminism(女性主義)和future(未來)兩個字的集結,是一種對女性未來的想像,以《成為母親的我們》為開幕片,相信「母性」及「為母則強」擴充、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藉由露與女兒妮娜、法蒂與兒子大衛,寶拉修女與妮娜之間的互動,整個社會現實與未婚媽媽之家的對照,打開更多對話,或許也會因各自不斷滋長的人生經驗裡會得到答案。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