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不論從哪個角度講述這段歷史,衝擊感永不衰,特別是生於民主和平年代的我們。本次故事將場景拉至1950年代的綠島(a.k.a 火燒島),透過三位女性「思想犯」在監獄中的生存日誌,揭開當時被隱藏在海外的悲劇
比起「超級大國民」或「返校」運用「威懾」來塑造白色恐怖。「流麻溝15號」相對溫和,除少數幾幕刑求戲,更注重在角色所作所為間的化學效應,重現該時代下每個人為活下去而做的不同選擇。另開新路的視角在剛開場確實引起我的興趣,但看完之後我只能說不如預期。
撇除因上映時機而引發的各種臆測,「流麻溝15號」是極具潛力的故事,可最後呈現的劇情明顯薄弱。剪輯破碎、角色眾多導致鋪陳比例失衡,情緒堆疊大打折扣、三主角更無顯著成長刻劃。有人可能會說「那種環境能人格不崩壞已是不幸中的大幸,還談甚麼個人成長」可比起導演不斷想向我們表達「他們很苦、很可憐、很勇敢,政府很壞」我更想知道角色們怎麼想。說直白點,杏子、嚴姊、陳萍以我而言只是劇情工具,分別詮釋「懵懂者、反抗者、順從者」不同形象,他們串起故事的不同段落,卻沒辦法窺見這些腳色的內心波動。
舉例,同樣改編自歷史事件的電影「李察朱威爾」。主角李察的角色曲線以三幕劇分析,會是「樂天知命->懷疑人性->看透紅塵」三段情緒變化對應到他從救難英雄被貶為嫌疑犯到最後為自己洗刷冤屈,觀眾會隨故事發展去更認識李察,他為何想要做警察、他為何面對惡法還是願意秉持善心。進而去體會他在故事當下的處境,達到共鳴效果。可在流麻溝,我不會因杏子離開綠島而高興,或陳萍脫離苦海而鬆一口氣,因為看不清角色動機,或是這些大事件給他們帶來的成長。倘若故事今天選擇專注講述主角三人組,其餘角色作為點綴來影響腳色曲線,流麻溝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面貌。有時,你只需要穩穩說完一件事,故事其他元素便會隨之一同昇華。
總結來說,「流麻溝15號」在白色恐怖翻派影史上譜出新頁,可惜故事未能精確掌握,以致最終成品是無法達成共情效果讓更多人願意去重視這段歷史。這邊的重視不是去抓兇手出來鞭,而是以史為鏡,去提醒和平世代的我們不要再讓悲劇重演。自由誠可貴,可如善待這份自由,這是全體觀眾都該去思考的問題。
#浪人電影誌 #流麻溝十五號 #影評
#untoldherstory
故事劇情:4
氣氛營造:4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