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Y
423 篇文章
if you don't stand for something you'll fall for anything.
Sucker Punch 殺客同萌

電影軍火酷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中出現的軍火整理

2015-04-12 03:34:33


這部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導演的【搶救雷恩大兵】,於1998年上映至今,已成為美國史上經典戰爭片之一。內容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為開闢歐洲西部戰場發動史上規模最大的諾曼地登陸,登陸後美軍的雷恩家四名男丁因在戰場上陣亡三名,第四名男丁—最小的兒子詹姆斯法蘭西斯雷恩在戰場上下落不明;因此,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基於人道考量,特別命令派遣一支八人小組深入戰區,在茫茫人海中找尋雷恩。

 

當年可說是網羅了相當多中、新生代演員,甚至是還未成名的馮迪索,不知道眼尖的您在這張劇照中找到了沒?

 

主角約翰米勒上尉,是由當年正值壯年時期的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所主演,他帶領了一群士兵在戰場中穿梭,並探索著為何而戰的意義。除了讓人驚豔的拍攝技術以及充滿質感的氣氛營造,【搶救雷恩大兵】中許多的設計橋段,可說是別出心裁,不但將二戰時期的殘酷戰場,血淋淋地呈現在大銀幕上,同時也對士兵們的心理描寫相當細膩,兼具娛樂與戲劇張力深度的一部佳片。也因為如此,【搶救雷恩大兵】在1999年第71屆奧斯卡上,奪下了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混音、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五項大獎,同時也入圍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湯姆漢克斯)、最佳編劇、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化妝、最佳配樂(約翰威廉斯)。

 

超高質感的二戰場景,兼具娛樂性與劇情深度的【搶救雷恩大兵】,已成為美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

 

堪稱近代最經典的戰爭電影橋段,【搶救雷恩大兵】的最開頭完全血淋淋還原了諾曼第登陸時美軍奧瑪哈海灘的慘烈搶灘行動

 

當然,【搶救雷恩大兵】中對於二戰期間許多經典武器做了相當不錯的考究,以下就針對【搶救雷恩大兵】中出現的軍火做詳細的介紹。

 

 

一、手槍

(一)  M1911A1手槍(M1911A1)

M1911手槍的正式名稱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1911,可說是當今最長壽的制式手槍之一。正如手槍編號名稱,這把手槍是從1911年開始生產,口徑為.45ACO(一種11.43*23毫米的子彈,全名為Automatic Colt Pistol,柯爾特自動手槍子彈),因此也常被人稱為點45手槍。M1911手槍由美國人約翰白朗寧所設計,1911年推出後馬上成為美軍愛用的制式手槍直到今日,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以及兩次波斯灣戰爭。雖然於1985年起,美軍改以M9手槍取代了M1911手槍作為制式手槍,但由於相當可靠的性能以及簡單構造、低故障等特性,目前仍然是許多軍警人是愛用的原因。

 

M1911的經典地位已成為民間市場的熱銷貨。舉凡在民間靶場、射擊比賽項目或者家中自衛武器,M1911都是相當常見的手槍之一。以一把M1911在美國市面上的價格,從最基本款式的250元美金,到不同規格、等級、目的,最高到3,000元美金不等。除了美國軍對外,許多國家也採用M1911作為軍警人員的制式武器,也有許多地區生產有授權的不同版本M1911,以中華民國而言,民國初年的國民革命軍曾透過租借法案取得M1911手槍,後國民革命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後,則採用了仿製版本的M1911。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許多美軍的腰際上,或者在步槍彈藥用盡後,隨即使用M1911手槍作為輔助軍火。例如在電影開頭的登錄場景,美軍在掃蕩德軍陣地時,便可以看到幾位美軍使用M1911A1型號的手槍。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為了加強槍枝的震撼力,特別將手槍閃焰誇張,實際上並不會有如此強大的火花。

 

另外在湯姆漢克斯等人攻陷德軍雷達站後,由巴里佩柏(Barry Pepper)所飾演的狙擊手傑克森準備使用M1911A1手槍處決一名投降的德軍。

 

同樣的場景,由湯姆賽斯摩(Tom Sizemore)所飾演的副官麥可霍瓦特上士,手持著M1911A1威脅由愛德華賓斯(Edward Burns)所飾演的萊賓一等兵。

 

最後在守橋戰役中,湯姆漢克斯手持M1911A1對著德軍虎式坦克開槍。

 

 

 

(二)  魯格手槍(Luger P08)

魯格手槍正式名稱為Pistole 08 Luger,或稱Pistole Parabellum 1908、Parabellum-Pistole,是由美籍德國人格奧爾格魯格於1898年設計,並於1900年起由德國武器及彈藥兵工廠開始生產。魯格手槍採用的是7.65毫米口徑的設計,並在1908年改為9毫米口徑的改良版本,後成為德國軍隊的制式武器。有別於美國制式手槍,魯格手槍非常精密的人體工學設計以及獨特的肘節式起落閉鎖設計,在二戰期間被盟軍視為相當珍貴的戰利品。許多美軍士兵在戰場上常常搜刮德軍的魯格手槍,並帶回家收藏,至今仍有部分的魯格手槍在市面上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魯格手槍在1906年至1907年期間,為了參與美軍新一代手槍的選拔,特別設計過使用.45ACP槍彈的版本,但最後落敗給前述的M1911手槍。否則,魯格手槍也可能成為美國軍隊的制式武器。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最後的守橋戰役中,蜂擁而至的德軍士兵中,我們可以看到部分德國士兵使用魯格手槍作為輔助武器。

 

 

 

二、步槍及卡賓槍

(一)  M1加蘭德步槍(M1 Garand)

M1加蘭德步槍,正式名稱為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即為美國M1式.30口徑步槍,常簡稱為M1步槍,是美國史上第一種大量服役的半自動步槍。M1步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相當著名的步槍之一,在1920年由春田兵工廠的約翰加德蘭設計,並在1936年以設計者姓氏正式命名之,隔年投入量產,成為美國軍隊的制式步槍,取代了美國陸軍原本使用手動後拉式的M1903春田步槍。在1941年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M1步槍量產突增,並在戰場的實務經驗上被證明為可靠、耐用並且有效的步槍,甚至曾被美國喬治巴頓將軍評價為史上最了不起的戰鬥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軍也沿用了M1步槍,在韓戰與越戰初期時投入戰場,直到1957年M14步槍的出現,M1步槍才逐步被淘汰。

 

M1步槍的最大特點,在於它革命性的槍托護木的設計,其重心沿著槍管直到槍手的右手,可在射擊時使槍手不致受後座力影響,使得準確度大增,同時也提升了射手舒適度。而採用導氣式的槍機原理,可藉由簡單的機械原理,將子彈有效進行填裝及聯發,在戰場上的火力優勢可有效壓制住一般單發式的手動步槍。然而M1步槍最大的缺點,在於其8發子彈的填裝設計,在子彈擊發結束後會發出一聲「乒」的響亮金屬聲響,提醒射手填裝子彈。也讓敵軍在發出這種聲音時,得知美軍已經沒有子彈而成功埋伏。有趣的是,在戰爭後期,美軍開始學會故意利用假的「乒」聲響(如朝地上丟空的彈匣製造聲響),欺騙敵軍誤認美軍已經沒有子彈而受騙衝出伏擊,最後被美軍反埋伏,這樣的實戰經驗,也讓美軍扭轉了局勢。

 

M1步槍諸多的衍生型式,也讓M1的靈活運用程度大幅提升,例如加裝了瞄準鏡的狙擊步槍型M1C(或稱M1E7)以及M1D(或稱M1E8),M1E5及T26的組合,可讓M1步槍在槍管前增加榴彈發射的功能(於後續將會介紹)等。而就中華民國而言,國民政府在1950年代遷台後,接受了大批美國軍援物資,其中以M1步槍為大宗,直到1968年止才全面換裝為M14步槍,目前在三軍儀隊所使用的操槍,還保留著M1步槍。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幾乎一、二等兵的基層士兵,手持的制式步槍都是M1步槍。

 

在搶灘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美軍的士兵都手持著M1步槍。有趣的是,M1步槍實際上的重量大約為4.2公斤,除非圖片中這位士兵的臂力過人,一般而言M1步槍在搶灘的過程中應該是以雙手握持。

 

飾演二等兵卡帕佐的馮迪索,在搶灘的這一幕彈藥發射用盡,M1步槍隨即發出清脆的「乒」金屬聲響。

 

「我在吃飯前有洗手」

在搶灘後的掃蕩工作,這名美軍戲稱這幾名被擊斃的德軍生前說的話。他手上的步槍也是M1步槍。同樣的錯誤也在這個場景中發生,以M1步槍的重量,實在很難以單手握持著。另外,被射殺的這兩名德軍,實際上是用捷克語說:「別殺我們,我們是捷克人,不是德國人。」

 

三名「尋找雷恩小組」的成員,由左至右卡帕佐(馮迪索飾演)、梅利希(亞當葛伯飾演)與厄本(傑瑞米戴維斯飾演),都是拿著M1步槍。

 

米勒上尉(湯姆漢克斯飾演),在奪取德軍雷達站一役後,以M1步槍製作了簡易的戰場墓碑。

 

在這張劇照中,我們可以看清楚看到M1步槍填入一組8發子彈的樣貌。

 

厄本在最後手持著M1步槍威脅著一群德軍。值得注意的是,在劇照中我們可以看到演員傑瑞米戴維斯的手持M1步槍的手指是非常要命的錯誤示範。由於在填裝8發子彈組後的M1步槍,槍機會自動回彈至原本上膛的位置,這時如果左手剛好在彈門,有可能會夾傷,嚴重甚至夾斷手指。另外,在劇照中的右手拇指剛好卡在槍機後的位置,也有可能導致發射後的後座力扭斷拇指,就是俗稱的「射手的拇指」(Shooter’s Thumb)。

 

 

 

(二)  M1卡賓槍(M1 Carbine)

M1卡賓槍的正式名稱為United States Carbine, Caliber .30, M1,即為美國M1點30口徑卡賓槍,簡稱M1卡賓槍。為了解決M1步槍的重量問題,並依照美國陸軍要求軍官、軍事、車輛成員、機槍守、通訊兵及其他步便攜帶制式規格武器的士兵,需要配備重量不超過2.5公斤的規範,M1卡賓槍的輕型設計應運而生。M1卡賓槍係以自我防衛而非攻擊型武器為訴求,並取代一般手槍及衝鋒槍,採用較大口徑彈藥為設計原則,在1940年美國軍方雀屏中選,並於1942年投入量產及軍隊裝備。直到二戰結束前,M1卡賓槍共生產了超過六百萬隻,是僅次於M1步槍的量產數量。

 

M1卡賓槍具有重量輕(空槍重約2.36公斤)、射擊易於控制等優點,在二戰期間被視為非常有效的近距離戰鬥武器。在1940年代後出現了多種衍生型式及改進型號,例如1942年專為空降部隊設計的M1A1卡賓槍(輕量化槍托設計)、1944年配有30發彈匣並具備連射功能的M2卡賓槍、1945年裝有紅外線夜視裝置及消焰器的M3卡賓槍等。以中華民國而言,國軍陸軍自1945年至1968年間受美國軍援而有配備裝備,憲兵則配備M1卡賓槍至1980年代,國內警政署也曾配備有M1卡賓槍。

 

 

「去搜刮點彈藥!」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由湯姆賽斯摩所飾演的麥可霍瓦特上士,劇中為湯姆漢克斯的副官,貼身武器便是M1卡賓槍。

 

M1A1卡賓槍,係專為傘兵部隊(空降部隊)所設計的輕量化衍生型號。我們可以注意到原木柄槍托已改為金屬可拆式槍托。

 

在電影後段,與雷恩(麥特戴蒙飾演)同屬的美國陸軍第101空降師506團的傘兵,部分人員手持M1A1卡賓槍。

 

在電影中,成功以「黏彈」癱瘓的虎式坦克,在坦克上朝內部開槍的傘兵,便是使用M1A1卡賓槍。

 

 

 

(三)  M1903A4春田狙擊步槍(Springfield M1903A4)

(本圖為M1903春田步槍的衍生版本M1903A4狙擊步槍,配有M84狙擊鏡)

M1903春田步槍是由美國春田兵工廠研製而得名,是美國在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制式配備步槍。M1903春田步槍的起源,最早可回推到上上世紀的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西班牙軍隊所配備的毛瑟步槍,比美軍當年配備的.30口徑克拉克橋根森步槍優異許多,促使美軍急需以心型步槍取代裝備。因此美軍軍械局研究了歐洲步槍後,仿製德國毛瑟步槍設計,並縮短了槍管,在1903年正式定調為美軍制式武器,於1911年間達到了年產量約17萬隻的高峰。直到二次大戰期間,欲取代M1903春田步槍的M1加蘭德步槍因產量不足,M1903春田步槍得以繼續生產。由於手拉式的單發設計,讓習慣了單發開槍的美國老兵在二戰初期,反而拒絕領公發的M1步槍。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期間中華民國國軍因援助法案而大量進口了M1903春田步槍。由於M1903春田步槍的外型、長度與基本機械構造,都與當年國造的中正式步槍(國軍取得德國毛瑟步槍授權生產的版本)類似,因此不少老兵戲稱M1903為「花旗牌中正式步槍」。另外,由於單發的設計,使得M1903春田步槍在遠距離射擊時精確度非常好,在1950年代以前都是民間非常流行使用的槍枝。多種M1903運動型式的衍生型步槍也應運而生,甚至也成為美國國家射擊比賽官方的指定用槍。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由巴里佩柏(Barry Pepper)所飾演的狙擊手丹尼爾傑克森,手中惜如珍寶的狙擊槍,便是M1903春田步槍的衍生版本M1903A4型。

 

在電影中一場相當精彩的狙擊與反狙擊戲碼,同樣是巴里佩柏所飾演的狙擊手丹尼爾傑克森,使用M1903A4春田狙擊步槍進行反狙擊任務。在劇照中,我們可以看到傑克森正用他的右手調整他的8倍焦狙擊鏡。值得一提的是,傑克森在這場戲中並沒有在狙擊前進行必要的歸零動作,便開始調整他的狙擊鏡,這是非常錯誤的示範。另外,劇中他嘴裡念到的是有關風速的微調,但手中調整的卻只是倍率,也是非常不合理的地方。如此亂調整的下場,傑克森還能神準的把德軍狙擊手打的眼睛開花,實在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雨中反狙擊作戰片段:(倒臥在雨中的馮迪索)

 

 

在電影後半部,相當精彩的呈現了傑克森在高塔上死守的狙擊戲。我們可以在這個橋段中,清楚看到M1903A4春田狙擊步槍的操作過程,是非常的麻煩且複雜。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呈現了正確的狙擊手射擊姿勢,眼睛是必須兩眼睜開並且與狙擊鏡有適當距離,一來需要同時觀察周遭環境避免危險,二來是避免狙擊槍的後座力傷及眼睛。

 

同樣在傑克森死守高塔的戲碼中,電影在狙擊鏡與傑克森的特寫間切換,讓電影的臨場感加分不少,也是影迷們相當喜愛的橋段之一。從狙擊鏡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傑克森開槍的彈著點,並非在狙擊鏡的十字絲交叉點上。可能就如前述所說的,傑克森似乎是位不喜歡校準歸零狙擊鏡的狙擊手,導致十字絲的交叉點對他來說只是參考罷了。(在上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彈著點在目標的左下方,而並非在十字絲中心)

高塔狙擊片段:

 

 

 

 

(四)  毛瑟Kar98k步槍(Karabiner 98 Kurz)

毛瑟Kar98k步槍,正式名稱為Karabiner 98 Kurz,簡稱Kar98k或者K98k步槍,是1898年由原本德國陸軍的Gew 98步槍改進演變而成,隨後的近50年間,Kar98k步槍開啟了德軍制式武器的不敗地位,成為兩次大戰中德國經典的軍武之一。Kar98k的名稱後的k,意指Kurz的縮寫,是德文中「短」的意思。Kar98k在1935年正式投入量產,並在德軍閃電作戰中佔有一席之地。Kar98k的旋轉後拉式槍機,以及使用雙排交錯排列式的內置式彈倉為特點,每次可填裝5發子彈。由於手動單發的特性,簡單的操作,使得Kar98k成為一種可靠又精確的步槍。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國於1935年期間,以同樣Kar98k為藍本的標準型步槍為基礎,製造了中正型步槍,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種制式步槍,在日後的抗日戰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另外,中華民國國軍的第一批狙擊兵,也是透過德國人所進口的Kar98k狙擊槍,以及德國人來華指導才有初步的雛型。

 

然而,Kar98k的性能雖然優異,在二戰後期面對盟軍的半自動化步槍以顯得非常過時。Kar98k的手動單發式設計,已無法應付如蘇聯的SVT-40步槍或者美國的M1加蘭德步槍,在火力上可說是吃足了苦頭。因此德軍在後期試圖推出Gew43步槍、StG44突擊步槍,以挽回戰局的頹勢,但卻無法有效替換掉Kar98k的數量,導致最後戰敗。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一場牆壁倒塌的意外,導致德軍與美軍雙方叫囂對峙。在德軍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位德軍手持Kar98k步槍。另外同時也有手持MP40衝鋒槍的德國士兵。

牆壁倒塌片段:

 

 

在電影最後,一群德軍在橋的另一端朝著湯姆漢克斯等人射擊。在這個劇照中,我們可以看到德軍手中的Kar98k清楚填裝著7.92毫米子彈的槍機,以及身旁從槍機中彈射出的彈殼。另外,有趣的是在電影中我們觀察到所有的德國士兵不知道什麼原因幾乎都剃了光頭,這與事實不符。二戰時期的德軍服裝儀容要求相當嚴格,不但在戰爭初期的SS納粹黨衛軍可說是從德國國內精挑細選了優秀體格青年參軍,在士兵的養成訓練上,也加強了士兵品德及形象的素養。在頭髮方面,絕對是需要梳妝整齊,類似西裝頭的打扮,絕對不會像電影中都剃成光頭。個人認為,應該是因為當年的納粹人將猶太人趕至集中營時,將猶太人都剃成光頭,而身為猶太人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是想藉由電影讓德國人嘗嘗苦頭。

 

在電影中,一場精彩的狙擊與反狙擊橋段,德軍的狙擊手射中站在路中央的卡帕佐(馮迪索飾演)。德軍的狙擊手所使用的狙擊槍,便是加裝了Zeiss ZF42狙擊鏡的Kar98k步槍。

 

 

 

三、衝鋒槍

(一)  M1A1 湯普森衝鋒槍(M1A1 Thompson)

M1A1湯普森衝鋒槍,正式名稱為Thompson Submachine Gun,由約翰湯普森在1915年間設計。有別於大型槍枝的設計,湯普森在設計此槍的發想,是希望能夠以「一人一槍」並且使用小口徑彈藥的概念,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壕溝戰僵局。而後,合夥設計者佩恩,更設計了鼓型的圓型彈匣,大大增加了彈藥量,使得湯普森衝鋒槍宛如殺人機器,快速且有效。正由於湯普森設計了這樣有別於步槍彈藥的機槍,創造了Submachine Gun(次機槍)這個專有名詞,使得湯普森衝鋒槍成為世界上第一款衝鋒槍的武器。

 

除了軍隊上的使用,湯普森衝鋒槍在美國禁酒令時代被芝加哥黑幫以及犯罪組織廣為使用,其高殺傷力的可怕威力,讓湯普森衝鋒槍有「湯米槍」(Tommy Gun)、「芝加哥打字機」(Chicago Typewriter)、「芝加哥小提琴」(Chicago Violin)或「芝加哥鋼琴」(Chicago Piano)等綽號。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國在北伐革命時期並出現少量由各軍閥購入的湯普森衝鋒槍,直到1941年開始抗日戰爭中獲得美國援助配發給中國駐印軍使用,並參考美國軍隊組織,將湯普森衝鋒槍配發給每班的班長,以最為近距離作戰的火力核心,有效壓制了日軍的刺刀衝鋒攻擊。而在後期的國共內戰中,共軍在多場戰役中擄獲了許多國軍的湯普森衝鋒槍,並被共軍運用於韓戰之中。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湯普森衝鋒槍可說是與湯姆漢克斯所飾演的米勒上尉密不可分。在上圖劇照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搶灘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米勒上尉正從膠膜中取出他的湯普森衝鋒槍。(值得一提的是,塑膠袋其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被發明,但在當年確實是有類似塑膠的膠膜材料被稱為PLIOFILM,廣泛應用在防水膠膜上。)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米勒上尉手持著湯普森衝鋒槍。

 

在這個劇照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電影後期,米勒上尉一行人死守橋梁的戰役中,他們遭遇了一群德軍的攻擊。有趣的是,在這個時間點前早就換過彈匣了,在未開任何一槍後,跑到這個陣地他又在換了一次。也許是因為太緊張的關係,連續換了兩次彈匣。

 

 

 

(二)  MP40 衝鋒槍(Maschinenpistole 40, MP40)

有別於美軍使用的M1A1湯普森衝鋒槍,MP40衝鋒槍可說是德軍衝鋒槍的最佳代表槍隻。MP40衝鋒槍的正式名稱為Maschinenpistole 40,常被稱為「施邁瑟衝鋒槍」。它的構造簡單,但是設計非常精良,發射9厘米口徑的子彈,並採用開放式的槍機,並捨棄一般使用木柄槍托的設計,握把和護木大膽使用塑膠材質,並且融入折疊式

 

設計概念,使得MP40衝鋒槍的可攜性大幅提升,是非常受歡迎的近距離戰鬥武器,並提供了火力強大的密集射擊支援。在二戰中後期,德國不但將MP40衝鋒槍配發給裝甲及傘兵部隊,在步兵軍團的配方上也不斷增加,試圖取代一般步兵使用的Kar98k毛瑟步槍。

 

有趣的是,由於MP40劃時代的突破性設計,在後續投入戰場後被許多國家擄獲後開始被大量仿製及使用。以美軍為例,在後續被戲稱為「黃油槍」(Grease Gun)的M3衝鋒槍,便是參考了英國的斯登衝鋒槍以及戰場上捕獲的MP40;西班牙的Star Model Z-45也是MP40的仿製品;南斯拉夫的M56衝鋒槍則是以MP40的設計為基礎,只是將口徑做了調整。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從一開始的搶灘行動便可窺見手持MP40衝鋒槍的德國士兵。以上圖劇照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德軍機槍碉堡旁,有個手持MP40衝鋒槍的輔助士兵。

 

在前述介紹Kar98k毛瑟步槍時提過,一場牆壁意外倒塌的兩軍對峙戲碼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站在中間的德軍,使用了MP40衝鋒槍。

 

在電影後期,一名納粹SS黨衛軍擲彈兵,手持MP40衝鋒槍出現在奪橋戰役之中。

 

同樣在電影後期,一名納粹SS黨衛軍擲彈兵,手持MP40衝鋒槍出現在奪橋戰役之中。在這張劇照後,這名黨衛軍士兵隨即被美軍傘兵以槍托打臉。

 

 

 

四、機槍及自動步槍

(一)  白朗寧自動步槍(BAR) M1918A2 (Browning Automatic Rifle, B.A.R)

白朗寧自動步槍的正式名稱為Browning Automatic Rifle,型號為M1918,一般都被簡稱為BAR(三字母分開念,而非直接念成”霸”)。於1917年由知名的美國武器設計師約翰白朗寧所設計,當年係為了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環境俄勒的壕溝戰僵局,因此設計成全自動(亦可調整為半自動)的單兵武器。BAR在定位上非常模糊,由於其全自動又附帶腳架的設計,宛如機槍的型式,但又可讓單兵簡易使用成為一般步槍,在分類上介於機槍與步槍間的模糊地帶,一般直接被稱為自動步槍,但也有人將其分類為輕機槍。

 

BAR的可靠性、低故障率,在一推出後便成為美軍非常受歡迎的槍隻,在二次大戰中BAR成為步兵班中的班用武器,使得在組織配置上能有效提供火力支援,在二戰及韓戰期間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BAR的彈匣容量只有20發,無法有如一般機槍可以持續性發射,而長時間射擊的結果,也常造成槍管溫度燒灼,而無法快速更換,成為一個致命的關鍵。其中,由比利時軍對生產的BAR衍生型FN M1930型號,又稱FN BAR Type D,在抗日戰爭時期被中國國民革命軍所使用,其最大特點,在於槍托改為手槍握把,縮短了槍身長度。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由演員愛德華賓斯(Edward Burns)所飾演的一等兵李察萊賓,在「尋找雷恩小組」中擔任BAR的槍手。這張劇照便是電影最一開始準備搶灘時,在登錄小艇上萊賓正幫BAR上彈匣的特寫。若觀眾還記得,在搶灘後,副官麥可在灘頭上質問萊賓「你的BAR跑去哪了?」,萊賓回答道「那爛東西差點害我淹死!」隨即麥可直接命令萊賓「去找個替代的!」

 

在電影中一場走路閒聊的橋段中,可以看到萊賓手持著BAR。

 

在電影後期,米勒上尉被爆炸震撼到耳鳴的無聲畫面,可說是【搶救雷恩大兵】中相當經典的安排,透過這樣只有影像呈現激烈的戰場,使得戲劇張力達到最高潮。此時的畫面中,米勒上尉看到萊賓使用BAR奮力抵抗德軍的攻擊。

 

 

 

(二)  白朗寧M1919A4中型機槍(M1919 Browning Machine Gun)

與BAR同樣由知名的美國武器設計師約翰白朗寧所設計,M1919A4機槍因使用.30口徑的子彈,一般被稱為30 Cal,在二戰及韓戰期間被廣泛使用。有別於一戰時期使用水冷式冷卻系統的機槍,M1917機槍採用了風冷式冷卻系統,大幅降低了操作難度,成為劃時代的重要武器。而在後期更推出了加上腳架以及提把、槍托的輕機槍型式M1919A6。直到1950年代後期,M60通用機槍問世,M1919A4中型機槍才逐步被淘汰。

 

除了班兵作戰的配置外,M1919機槍還可以應用在許多航空或陸上載具上,例如在二戰期間英勇保衛英國天空的噴火式戰鬥機,則配備有8挺白朗寧.303 MkII的航空機槍。而就中華民國而言,在抗日戰爭的美援戰機—霍克II型上也採用了美國原廠的M1919機槍;後國民政府遷台後,更推出了訪M1919A6的50式輕機槍,直到1968年由仿製美國M60通用機槍的57式機槍所取代。

 

 

當年係為了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環境俄勒的壕溝戰僵局,因此設計成全自動(亦可調整為半自動)的單兵武器。BAR在定位上非常模糊,由於其全自動又附帶腳架的設計,宛如機槍的型式,但又可讓單兵簡易使用成為一般步槍,在分類上介於機槍與步槍間的模糊地帶,一般直接被稱為自動步槍,但也有人將其分類為輕機槍。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開頭的搶灘戲碼,美國士兵肩上背著的便是M1919A4機槍。

 

在電影後段的守橋戰役中,韓德森(馬克斯馬汀尼飾演)與梅利西(亞當葛伯飾演)兩人使用M1919A4機槍埋伏德軍。值得注意的是,兩人使用的M1919A4機槍彈鍊是織物型式的。

 

這張劇照中,可以清楚顯示M1919A4機槍彈鍊的特寫。

 

在電影後段的守橋戰役中,與狙擊手傑克森死守高塔的機槍手派克,也是使用M1919A4機槍。有趣的是,在這個劇照時,派克的M1919A4機槍明明就還有子彈彈鍊上膛在槍機之中,卻和傑克森表示沒有子彈,隨即傑克森登場開始以他的狙擊槍狙殺了幾位德軍。

 

 

 

(三)  MG42通用機槍(Maschinengewehr 42)

MG42通用機槍為正式名稱為Maschinengewehr 42,即為1942年型式的機槍。MG42的最大特徵為其極高的射速,每分鐘大約1,500發的子彈,在射擊時產生類似撕裂布料的聲音,因此被盟軍士兵戲稱為「希特勒的電鋸」或者「希特勒的拉鍊」,蘇聯士兵則稱之為「亞麻布剪刀」,甚至連德國士兵也稱之為「尋希特勒的鋸子」,而較為紳士的英國人,則以MG42材料的製造地稱之為「史潘朵」。其簡單、可靠、耐用又成本低的特性,成為二戰時期德軍的重要武器。甚至是後續美軍推出的M60通用機槍,其實也是參考了MG42的優越設計。

 

在編制上,德軍不將機槍手編制在班中,而是有特別獨立的機槍兵,以機槍為核心並搭配其他不兵單位互相掩護,形成相當特殊的作戰形式。除了壓制性的機槍火力支援外,以機槍為核心,在戰場上可說是給予我方士兵鼓舞士氣的作用。而後續發展出的扇形射擊法,更是德軍有效大量掃射的作戰方式。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開頭的搶灘戲碼,灘頭碉堡中的德國士兵使用MG42機槍掃射來襲的美軍。

 

在電影中期一場搶奪德軍雷達站的橋段,我們可以看到冒著煙的MG42機槍。

 

 

 

(四)  MG34通用機槍(Maschinengewehr 34)

MG34通用機槍是因德國在一戰後受凡爾賽條約限制,無法製造重型武器的中型機槍,德軍將之定位為輕型機槍,可使用50發彈鼓直接掛載其上,亦可加裝三腳架及直接使用彈練供彈的設計,多元化運用,使得MG34成為世界上第一種通用機槍。對中華民國而言,在二次大戰前的中德軍事合作時其,國民政府曾購買德國原廠的MG34,並在之後本土仿製生產。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MG34被裝載在虎式坦克上,是MG34的衍生型是MG34-T,主要特徵是槍管上沒有散熱孔,比原本的MG34稍微重一點。

 

 

 

五、反裝甲武器

(一)  M1A1巴祖卡火箭筒(M1A1 Bazooka)

巴祖卡可說是非常經典的單兵反坦克武器,除了指M1A1這種火箭發射器外,而後類似型式的肩射式火箭筒,都被暱稱為巴祖卡。M1巴祖卡的設計是由美國羅伯特戈達德博士依據美國陸軍合約設計而來,使用了固體火箭作為推進器,彈頭部分可搭載高爆反坦克彈藥,可有效對付裝甲車及一般機槍碉堡的防禦工事。由於外型類似一種巴祖卡的喇叭狀樂器,因此被廣為戲稱之。巴祖卡火箭筒的設計相當值觀且操作容易,就算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也可以很快上手使用,並且對裝甲車輛的震攝效果非常好。

 

在抗日戰爭末期,中華民國國軍已接收了美國支援的巴祖卡火箭筒,先是配發至遠征軍,後普及於國內部隊。以抗日末期才成立的傘兵部隊,也有配備巴祖卡火箭筒。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M1A1巴祖卡火箭筒出現在電影中期,雷恩在草原上利用巴祖卡擊毀了一輛德軍半履帶車。

雷恩使用巴祖卡擊毀半履帶車片段:

 

 

在電影後期的守橋戰役中,霍瓦特中士嘗試用巴祖卡對付虎式坦克,卻因為坦克厚重的裝甲而失敗。

 

 

 

(二)  坦克殺手(Panzerschreck)

Panzerschreck是德文Raketenpanzerbüchse的縮寫,意指反戰車火箭步槍,一般簡稱為RPzB,口徑為88毫米,可重複使用的反戰車火箭。坦克殺手是德軍根據在北非戰場上擄獲的美軍巴祖卡火箭發射器改造,進而改良自己國內的反坦克武器。有別於巴祖卡,坦克殺手的火箭彈在脫離發射管後仍然會繼續燃燒噴射,因此比巴祖卡更有強大的穿透力以及更遠的射程,在1943年開始配發給步兵部隊。由於發射時前後兩端都會產生大量煙霧,因此被德軍戲稱為煙囪,這也使得在使用上容易暴露攻擊位置,是其最大的缺點。然而強大的火力,仍然是德軍愛用的主要原因。

 

在【搶救雷恩大兵】電影後期的守橋戰役,可以看到一名德國納粹SS黨衛軍擲彈兵手持坦克殺手在煙霧中奔跑。請注意上圖劇照中,這名德軍手中的坦克殺手護盾部分是扭曲的。

 

與前張劇照是同一個場景同一個德軍角色,很神奇的是他手中的坦克殺手護盾在這時候變正常了?

 

同樣的守橋戰役橋段,一名德軍手持坦克殺手準備填裝下一發火箭時,被雷恩所阻殺。

 

 

 

六、手榴彈

(一)  Mk 2手榴彈(Mk II, Mk 2 Hand Grenade)

Mk 2 手榴彈是美國在1918年間出產的一種破片手榴彈,由於外形有如菠蘿,因此也被戲稱為「菠蘿手榴彈」。Mk 2手榴彈內部採用黃色炸藥作為爆炸填充物,在爆炸時,會將外殼的破片射向四周,造成15米範圍內大規模的殺傷。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一段奪取德軍雷達站的橋段,一行人正互相補給彈藥時可以看到補充的Mk 2 手榴彈。

 

在電影後段的守橋戰役,幾名101空降師傘兵,朝著虎式坦克中的德軍丟擲Mk 2手榴彈。

 

 

 

(二)  M7 槍榴彈發射器(M7 Rifle Grenade Launcher with M9A1 Rifle Grenade)

(加裝在M1加蘭德步槍前的M7槍榴彈發射器)

M7槍榴彈發射器裝載的M9A1槍榴彈)

在榴彈發射器尚未問世前,美軍設計了一種在M1加蘭德步槍槍管前加裝可發射榴彈的M7槍榴彈發射器,目的是讓單兵可讓手榴彈的距離更大,造成更遠的殺傷。從步槍發射出的榴彈有著更長的有效射程,有更大更重的彈頭能對遠距離目標造成有效的殺傷。目前這種槍榴彈的武器已被淘汰,原因在於後來已發明了專屬發射榴彈的榴彈發射器,能提供更精準的準確度,並且發展出與步槍結合的發射裝置,可讓戰鬥人員在射擊子彈與榴彈間快速切換,在戰場上靈活運用。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開頭的搶灘橋段,一名美軍使用M7槍榴彈發射器發射M9A1槍榴彈。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發射姿勢其實是一個錯誤示範。一般正確的發射方式如下圖,原因在於發射器加上槍榴彈本體重量一般人無法以這樣的正跪姿高射姿射擊,另外榴彈發射後在後端會有強烈的噴流,若以電影中的姿勢射擊,恐怕射手早已毀容。

 

 

 

(三)  24型柄式手榴彈(Model 24 Stielhandgranate)

24型柄式手榴彈是納粹德國在兩次大戰期間相當經典的手榴彈,由於獨特的木柄外型常被英國陸軍戲稱為「馬鈴薯搗碎器」,是20世紀中辨認度相當高的步兵武器之一。有別於一般手榴彈型式,柄式手榴彈的設計相當符合人體工學,丟擲者手握木柄,利用離心力的方式丟出,不但可增加準確度,也在丟擲的過程較有紮實感。在1915年首度問世以來,柄式手榴彈除了在外觀上的高鑑別度外,他獨特的摩擦點然的裝置,與一般拉扯是的引爆器非常不同。另外,在實戰經驗上,由於彈型的手榴彈在山坡或地形崎嶇的戰場上有往回滾的危險,柄式手榴彈大大降低了這種風險,使得這種柄式手榴彈在清除步兵陣地時相當有效。而在戰爭後期,更有德軍士兵將多支柄式手榴彈綑綁成束,被稱之為集束式手榴彈,可有效對付裝甲車輛集碉堡。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國在二戰前期的中德軍事合作期間,大量進口了這種24型柄式手榴彈,以至於在後續對日抗戰時期以這種手榴彈對付日軍。而日本帝國陸軍則在遠東地區也同樣使用這種柄式手榴彈。在二戰結束後的國共內戰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則利用了24型柄式手榴彈的衍生型67式投入戰爭,並在之後的越戰中,提供了給越南人民軍。在今日,柄式手榴彈仍然是軍事愛好者的熱門收藏品,不論是原版手榴彈或者是複製品,品質皆稱差不齊,當中也有不少的細節錯誤,是收藏者注意的重點。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的後段守橋橋段,死守在屋內的傘兵上尉韓德森,被一支24型柄式手榴彈擊中胸口,隨即它將這個手榴彈又拋出屋外。實際上在戰場上,這樣的回擊機會是微乎其微,只能說韓德森實在是非常命大。

 

 

 

七、其他武器

(一)  M1火焰發射器(M1 Flamethrower)

火焰發射器是一種噴射長距離的火焰裝置,一般依照噴射出的內容物分為可然液體以及可燃氣體兩種。而大部分應用在武裝方面,多半採用的是流質燃劑,較為危險,可有效造成敵方心理恐懼,極具震攝作用。火焰噴射器最初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壕溝戰中亮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應用在掃蕩戰之中,另外更有搭載在船隻、裝甲車輛上的載具型火焰噴射器。就單兵的火焰發射器而言,多半是背負著惰性推進氣體(一般為氦氣)以及易燃液體(一般為汽油以及增稠劑的混合物),以三筒為單位(兩桶液體於左右兩側,推進氣體一桶在中間,已達平衡),透過導管輸送至火焰槍進行發射。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在【搶救雷恩大兵】中,或者其他戰爭電影,常常安排了火焰手身上的鋼瓶被子彈打穿而被引爆,頓時血肉橫飛的畫面。而事實上,一般槍枝所裝備的子彈並不具備燃燒性質,打穿了鋼瓶頂多是將氣瓶中的高壓氣體噴射出不可燃的惰性氣體,若是擊中易燃液體鋼瓶,也只是流出來撒了一地,被擊中的火焰手只會擊倒在地,並非有如電影中的慘烈畫面。

 

在【搶救雷恩大兵】中,火焰發射器單兵在一開頭的搶灘便出現。就如前述所說,在劇中,中間這名火焰手鋼瓶被德軍機槍射穿,隨即引爆了鋼瓶,又波及到另外兩旁的火焰手,導致三名火焰手慘死。事實上中間的火焰手被擊中後頂多倒地,另外兩旁的火焰手應該不至於被爆炸的鋼瓶波及。

 

在搶灘成功後,一名名為道爾的美軍火焰手朝著德軍碉堡內噴射火焰。

 

道爾向德軍碉堡內噴射火焰後的情景。至於火焰發射器在發射後的火焰,到底有沒有可能如電影呈現的如此猛烈,需要再查證,也有可能是因為碉堡內的狹小空間,導致了火焰放大作用,只能說可憐了這群被烤熟的德軍。

使用火焰發射器片段:

 

 

 

(二)  M1A1破壞筒(M1A1 Bangalore Torpedo)

在【搶救雷恩大兵】的搶灘橋段中,由湯姆漢克斯所飾演的米勒上尉,命令工兵攜帶破壞筒前來破壞在灘頭上的鐵絲網。破壞筒是一種裝載著爆炸性物質的鐵筒,一般長度大約是1.5公尺到15公尺不等,端看需要破壞的範圍多寡而定。使用方式相當簡單,直接將破壞筒塞入需要破壞的障礙物、鐵絲網下方,並在破壞筒的一端點燃引信,便可引爆整支破壞筒,炸開障礙物。電影中,工兵們成功引爆了破壞筒,將鐵絲網炸開,隨即米勒上尉直接喊到「D1(Dog One)開口已經打開!」

 

在搶灘橋段中,一群美軍工兵正架設著破壞筒。我們可以看到在劇照中,破壞筒上有清楚的標示Bangalore M1A1字樣。

使用破換筒片段:

 

 

(三)  2釐米30/38年式高射炮(2 cm Flak 30) 

2釐米30/38年式高射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所製造的高射炮,原設計是用以對付低空飛行的飛機,屬於小口徑的防空炮。然而,在實戰經驗中,將這樣的高射炮平放,也對地面部隊的殺傷效果意外的良好,因此也成為大規模掃射時的重要武器。這種高射炮後來有相當多的變形版本,例如輕量化後的傘兵與山地部隊使用的Gebirgsflak 38型式。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國在德國入侵波蘭以前,透過荷蘭購買了這種高射炮,在後續的抗日戰爭以及國共內戰期間成為重要的野戰武器之一。

 

2釐米30/38年式高射炮的最大特點,在於其高速的發射效率,其後續衍生的四連裝版本,射速可達每分鐘1,400發,除了低空飛行的飛機外,還可以用來對付輕型地面的裝甲車輛。若使用高速的穿甲彈時,對於300公尺內的49毫米厚的裝甲,也可以有效貫穿。

 

在電影後期的守橋戰役中,三名身穿迷彩服的德軍士兵推著一門2釐米30/38年式高射炮朝在虎式坦克上的傘兵開槍,造成嚴重的傷亡。隨後這三名德軍則被萊賓的BAR擊斃。

德軍使用高射砲攻擊片段:

 

 

 

(四)  M2迫擊砲(M2 Mortar)

M2迫擊砲是美國1940年大製造的一種滑膛前裝式的迫擊砲,是步兵排級相當重要的支援武器,火力介於火砲及手榴彈之間的輔助軍火。在電影當中,米勒上尉告訴雷恩,就算沒有迫擊砲筒,仍然可以使用M2迫擊砲彈來攻擊敵軍,只要將砲彈底用力敲擊鐵板,直接丟出即可。

這種做法事實上存在著極大的爭議性。原因在於M2迫擊砲砲彈,除了底火引燃後發射外,在彈頭前方有個引爆裝置,是在高速飛行下才會被啟動。因此有人質疑,這些人用手擲出的砲彈,速度並不可能造成前方引信引爆,也不可能在砲彈落的時造成重大的殺傷。而這段電影橋段,其實是參考了二戰期間,一名綽號「突擊兵」的美軍士兵查理凱利,在義大利戰場便是利用這樣的手法,成功擊退了來襲的敵軍,也因為這樣的英勇事蹟,查理在事後獲得了美國政府頒發的榮譽勳章。

敲擊迫擊砲底火的電影片段:

 

 

 

參考來源:

Imfdb-Internet Movie Firearms Database

https://www.imfdb.org/wiki/Saving_Private_Ryan

 

 

 



搶救雷恩大兵 XXY 視覺動物的電影觀點 電影軍火酷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XXY
2017-10-16 15:08:56

感謝 C大提供這麼詳細的經驗談! 真的長知識!

Charles Lee
2017-10-16 11:11:25

剛好俺是陸軍縱火士退伍,就說說自己知道的。

1. 電影中噴出來的火焰進入碉堡之後成了個大火團。依照那個距離,若是碉堡體積不大、又是屬於比較封閉的空間,火焰的效果會放大,的確會讓火焰填滿碉堡還有剩而冒出來,那個畫面看起來對俺來說的確合理。這真的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武器,如何可怕要真正揹上噴火器,體會火焰噴出時的轟隆聲響、襲面而來高溫、超過30步槍的後座力才能體會。尤其若噴的是半固體的油,只要沾到一點點就足以讓全身燒好燒滿,是非常痛苦的死法,而且救不回來,所以在電影裡常常看到裡面的人看見友軍被燒到了,就直接給他一槍比較痛快。

2. 至於子彈打到瓶體上會不會爆炸...得看當時的高壓氣體是不是已經注入到油瓶裡,而且得先假設壓縮的是普通空氣,而不是氦氣,因為提煉氦氣在二戰時期的成本很高,而且屬於戰略物資被最大產出國美國管制,運送又不方便,用在噴火器上的可能性似乎不高。(所以當年美國還沒對德國宣戰時不賣給納粹德國,讓興登堡號飛船只能用氫氣飛行,最後在處女行終點成了大火球)所以如果只打到氣瓶,造成的傷害應不致於太大。但如果油瓶已經呈高壓狀態,子彈打到鋁合金油瓶若擦出火花,還是有可能爆炸。另外一種情況,當時氣瓶未開,那打到油瓶就不會出現這麼嚴重的傷害。不過還是得拉快脫扣環馬上拋棄噴火器,紅色裝備是無法打仗的。

以上。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