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篇文章

影評 藍色是川普的互補色也就是奧斯卡的代表色

2017-03-07 15:10:16


Warning:這篇是給對《月光》無感的人(真的有嗎?)的取暖文。如果是鐵粉,要不是得罪你,就是讓你看到一個明明只是看不懂、沒深度的人在說胡話。看之前千萬有心理準備啊!

(長鏡頭旋轉長鏡頭旋轉,好了我們可以開始了)

已經有許多人表示,《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簡直就是為奪奧斯卡獎所拍,集所有奧斯卡獎會屬意的元素於其中。不過,與其說此片的問題是討好奧斯卡、收集「奧斯卡元素」,我認為它更是對「男同性戀成長故事」的「流水帳」交代:

一、 被霸凌的娘娘腔小孩
二、 「特別的」童年玩伴
三、 少年時看到性器的性啟蒙
四、 對童年玩伴深藏心底的愛
五、 「類」異男忘情節
六、 親密接觸後的期待落空
七、 《#壁花男孩》Patrick & Brad (無法兩三句說明,看過就懂)
八、 埋葬往事,以自己的方式堅強茁壯
九、 多年後大和解
十、 純愛。

同性戀少年成長故事少不了的就是家庭問題。這部片還算有點特別的是,他家庭的問題不是家庭對他的性傾向有意見,也不是對他有「性」方面的傷害或壓迫。就是一個人生失敗墮落的吸毒母親,一下子我愛你了,一下子我又不愛你了,一下子我又愛你了(Prove it!)原諒我好嗎,然後哭哭大和解。這個大和解一定要跟其他大和解搭配出現,不然就會明顯俗濫單調,造不出深意。而另一個就是主角跟年少戀人的和解。這兩個和解誰先誰後都可以,都會讓「老套大和解」昇華成「意味深長的和解」。

對我來說,這不足以成為一個有機完整的故事,而是由這許多元素拼貼起來的作品,片段與片段之間沒有強烈連結。感覺似乎只是因為一個長成販毒份子/「父親形象」的黑人男同性戀的故事還沒說過,就說了。每個部分都點到為止。其實我最感興趣的是他與身為「父親形象替代」的Juan和其女友泰瑞莎的關係。只可惜這部分也著墨不深,就與主角跟母親的關係一樣。這兩條線守護在「黑人男同性戀成長故事」紅毯的兩旁護送。若是他與Juan、泰瑞莎的故事做為主線,同性情慾作副線,我認為故事會更有意思。這部分的劇情才是此片特色之處。否則此片像是想要塞進各種東西,想要什麼都說到,但是卻都是點到為止。「好了,這個演過了,這個具備了」便收工,劇情每項都打到一些,卻沒有特別突出有張力、作為此片的「標誌」、「記憶點」之處,難以令人印象深刻。這樣的結構,若是放在舞台劇可能傑出(不,大家已經都認為傑出只有你認為不夠傑出啊),但以電影呈現,似乎就會不夠飽滿、清淡無味。

黑人可以是藍,黑人也可以是白,也可以是紅,也可以是黃,也可以是橘。我不知道這部片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講一個:不管是不是黑人都不影響劇情的、以黑人為主角的男同性戀成長故事。這有好有壞,因為一方面,淡化種族(不同於無視種族)就是最好的對種族問題的回答,類似說「同性戀跟異性戀沒什麼不一樣」的策略。但同時,這種作法反過來講,也可能浪費了這個題材。主角從受別人定義的「Little」,自我浮現的「Chiron」,到找到容身身分的「Black」。但是所謂的「Black」並不是種族大敘事的「黑人」,而是對「父」的形象追尋,讓他以這樣的身分歸屬自己的種族。既在凸顯種族標誌下,又選擇了淡化種族,這個故事卻沒有足以說服我的特殊之處,讓它即使變成主流白人異性戀故事,都仍然會是個精彩的好故事。


電影爽度:5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

月亮喜歡藍 Moonlight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